茶香楼

饮茗辨水 神鉴佳话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古人饮茶,向来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黄钺征符康阜册.

  

  古人饮茶,向来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清《黄钺征符康阜册.晓雾烹茶》

  古人饮茶,向来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饮茶中择水、辨水很为重要。在古人辨水中,至今仍然流传着数段佳话。

  陆羽鉴水如神

  陆羽(西元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唐竟陵(今湖北省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晚唐曾任衢州刺史的赵?,其外祖父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陆羽嗜茶,更讲究煎茶之水。中唐著名茶学家张又新在所撰的《煎茶水记》中,引述了一位"楚僧"在其《煮茶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尔与陆羽相逢。李季卿因倾慕陆羽已久,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邀陆羽一起到扬子驿吃饭。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为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命随行中一位可信之士带瓶坐船去取南零之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候水至。

  过了一阵子,李季卿的随从取水回来,陆羽马上用勺取水,但看了一下后,用勺扬了扬水说:"这水不是南零之水,应该是临岸的江水。"随从答道:"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怎敢说谎?"陆羽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地将瓶中水倒出,至一半时忽然停住,又用勺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

  随从闻声大窘,不得不坦白道:"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船回岸边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于是就在江岸边将水盛满。处士您的鉴别力真神了!"

  李季卿和宾从数十人听罢都大为惊愕,惊叹于陆羽的鉴水能力竟然到了神奇的境地。

  嗜茶宰相辨水

  

  清.金廷标〈品泉图〉

  唐朝宰相李德裕(西元787~850年),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比陆羽晚出生半个世纪,是唐代著名的嗜茶宰相。

  史载,李德裕少好学,精通《汉书》及《左氏春秋》,是一个颇有才学的人。而在饮茶一事上,他鉴水的精明程度,似更为突出。五代南唐尉迟?在《中朝故事》记述了一个"李德裕精辨长江水"的故事。

  李德裕饮茶对水特别讲究,身在长安京都,却嗜好江南之水。有一天,他的一位好友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公干,李德裕知道后喜形于色,便对他说:"你哪天回来的时候,请为我取一壶金山(在镇江江边,当时的金山尚在江心)附近的南零水。"好友答应而去。

  好友至京口数日办完事,便欲浮江而上,赶回长安。没想到他上船后便开怀畅饮,贪杯而醉,早把李德裕所托之事抛于脑后。及至船抵建业(今南京),他才醉梦方醒,猛然想起为宰相取水的事还没办呢,向舱外望去,但见一江春水向东流。

  好友自忖,此时此地的长江水,要不了多久即是下游方向的金山南零水,又何苦再返舟取水。反正都是一江水,干脆就在此灌上一壶吧!于是,他赶忙汲了一壶建业石头城下的江水,返京送给李德裕。

  李德裕见水取到,即刻烹茶品茗。谁知他呷了一口,顿露惊讶之色,叹道:"唉!江南的水怎么大不同于往年,其味差多了。"俄而又说:"这水太像是建业石头城下的江水!"

  好友闻言大吃一惊,不得不上前吐露真相,一再谢罪。

  欧阳修辨水

  

  明.仇英〈松亭试泉图〉

  南宋吕元中在他的〈丰乐泉记〉中讲了一个北宋大家欧阳修辨水的故事。

  欧阳修(西元1007~1072年)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欧阳修于茶于酒两爱,他饮茶时尤为重视择水。欧阳修在担任滁州太守时,在琅邪山醉翁亭下觅得一股酿泉,泉水润滑清亮,甘醇爽口。

  一日,佳宾携新茶来访,欧阳修大喜,便令仆人汲酿泉煎茶。运水途中仆人不小心将酿泉水弄倒了,索性就近择一幽谷汲泉代之。不想欧阳修一尝便知,仆人未能骗过欧阳修,受了责备。

  可是,大概也来不及重汲酿泉水,便以此水煎茶,众人感觉味道似乎也不差,就这样意外地又发现了一宜茶佳泉。欧阳修就将此泉取名"幽谷泉",并在旁边建了亭子名为"丰乐亭"。

  他还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丰乐亭记〉以记之:"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王安石辨水考苏轼

  

  明.王问〈煮茶图〉

  王安石(西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对烹茶之水的研究也十分精明。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因苏轼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轼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把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定窑白瓷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哪知水入之后,半晌才出现茶色。

  王安石问苏轼道:"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是从巫峡中取来。"王安石道:"是中峡吗?"东坡回答:"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

  原来苏轼在船经瞿塘之上中下三峡时,贪看秀丽的三峡风光。其时重阳刚过,秋水奔涌,船行瞿塘,一泻千里。苏轼此时早为两岸峭壁千仞、江上波涛一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哪还记得王安石中峡取水之托。江船瞬息即过中峡,直达下峡。下峡江面开阔,水势稍缓,这时苏轼才记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可是中峡水流湍急,难以回溯,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

  苏轼谢罪之余,即请教王安石如何能这般明察秋毫。王安石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但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

  陆氏名水榜

  

  明.仇英〈换茶图〉

  在唐张又新所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有陆羽当时所列的中国名水榜: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泉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当然,限于时代,榜中所列泉名、水名,仅为陆羽足迹所至的十几处而已。虽然不能概括全国的众多名水,但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可谓珍贵的中国水资源的鉴别资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