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武夷茶采制工艺(绿茶)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研膏、腊面唐朝时,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唐贞元年间(785~804),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以拟人化的笔法为武夷茶

  研膏、腊面

  唐朝时,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唐贞元年间(785~804),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以拟人化的笔法为武夷茶立传,称它为叶嘉氏。文中追述帝王考验"叶嘉"忠贞的经历:"砧斧在前,鼎镬在后,脔以煮子",而"叶嘉"则"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由于古代文献中缺乏研膏茶具体详尽的制作过程,后代人只能在《叶嘉传》的"砧斧"、"鼎镬"、"脔"、"煮"等词中得知其大致的制作方法。

  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形状不详。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宋朝程大昌考证说:"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溶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杨文公谈苑曰:"江左方有蜡面之号是也。今人书蜡为腊,云取先春为义,失其本矣。"腊面茶加工极为精致。茶饼不足一两而价值千金。腊面茶之上印有象征喜庆的飞鹊(喜鹊)之类的图案,更显高贵华丽,作为贡品或高级赠品,深为皇帝和高宦名人所宠爱。唐光启年间(858~887),某部尚书惠赠腊面茶予大文士徐夤。徐受宠若惊,在谢赠之诗中吟道:"武夷茶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约略记述了珍采武夷茶精制腊面茶的过程:"初春之际,茶芽新发,采摘之后,巧制成香腊片,茶饼中还精心掺和着沉香等名贵药材,在碾研沉香末时,所用的盛具竟是金臼等。制作成品后,要从九曲溪经建溪,通过"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江河直驶京师。由此可见腊面茶的名贵。

  此后,用武夷山一带出产的茶叶为原料,进而精制而成北苑腊面茶,声誉遍及京师。随后腊面茶又向更高层次发展,研制成外表形似敬神用的"白金之铤"(金银锭)一样,称为"京铤"。

  团茶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北宋朝廷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团茶是朝廷专用的一种高级茗茶,形状仍如团饼。朝廷监造团茶的特使携来特置的龙凤模印,盖在团饼之面,龙团凤饼从此诞生。龙团凤饼 "多以珍膏油其面",意即在团饼上面,浇饰或涂抹珍贵原料制成的香膏;"而入贡者微以龙脑香膏,以助其香。"

  从研膏茶、腊面茶到龙团凤饼,是我国茶叶制作技术的一次飞跃发展。《宋史·食货志》记载:"片茶……唯建(州)剑(南剑州)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极,他处不能造。"龙团凤饼中档次最高的称为"龙焙贡新",为每年最早进贡朝廷的最上品,开焙10天就要急驰至京。次之称为"龙焙试新"。欧阳修咏诗赞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这新茶指的就是"龙焙贡新"和"龙焙试新"。

  元朝沿袭宋朝制茶的"龙团凤饼"的工艺。此种制茶工艺一直沿袭两代,前后约历400余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诏令贡茶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要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龙团凤饼的工艺才渐停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