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茶叶污染超标问题再曝光 中茶协回应“总体安全”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随着"茶叶是否有问题"的口水战关注度不断升温,本市茶叶界悄然掀起了一场"爱茶卫生运动"。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茶商在销售时增加了健康饮茶、卫生饮茶的相关介绍,资深茶友及茶艺师也开始在朋友圈发布、讲解茶叶的

随着"茶叶是否有问题"的口水战关注度不断升温,本市茶叶界悄然掀起了一场"爱茶卫生运动"。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茶商在销售时增加了健康饮茶、卫生饮茶的相关介绍,资深茶友及茶艺师也开始在朋友圈发布、讲解茶叶的卫生问题。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据央视报道,日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组织了一次专门针对茶叶的比较试验,发现59个测试样品中18个不合格,问题集中在污染物超标、虚标等级等。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予以反击,表示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历次抽检结果观测,我国茶叶产品与世界其他国家茶叶产品相比整体合格率较高,农残基本控制在国标之内,总体安全,可以放心饮用。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状,是一方有洁癖,还是另一方真的不讲卫生?

在这场口水战关注度不断升温之时,本市茶叶界却悄然掀起了一场"爱茶卫生运动"。

大可不必"谈农残色变"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茶商在销售时增加了健康饮茶、卫生饮茶的相关介绍,资深茶友及茶艺师也开始在朋友圈发布、讲解茶叶的卫生问题。

对于被曝光的农残问题,不少资深茶友与从业者看法一致--"茶叶不是蔬菜,农残不是问题"。在他们看来,饮茶者谈农残色变,是因为混淆了茶叶与蔬菜的"使用方式"。喝茶、吃菜,茶叶通常以泡饮为主要饮用方式,没有人会把茶叶吃下肚;蔬菜则会被吞入腹中,没有谁去喝洗菜水。而大部分农药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的科学性,一位业内人士拿出了两份证据:一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出的文件,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公布的茶叶农残实验结果。前者写明"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历次抽检结果观测,我国茶叶产品与世界其他国家茶叶产品相比整体合格率较高,农残基本控制在国标之内,总体安全,可以放心饮用。"后者提出,其课题组曾对不同农药在泡茶过程中的浸出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中溶解度低的农药在泡茶时,进入茶汤中的比例一般只有1%左右。

仔细洗茶去除尘垢沙土

除了农药残留,也有人担心附着在茶叶上的灰尘会被喝进腹中。可别忘了在泡茶过程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步骤--洗茶,将茶叶投入壶(盖碗)后,第一次冲泡的茶汤要倒掉,不可饮用。茶艺师介绍,这一步骤不仅是为了唤醒茶叶,也是为了洗干净茶叶。洗茶作为泡茶流程的一环,在明代已经有很多相关记载了。屠隆著《茶说》记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去尘垢冷气,烹之则美。"张谦德著《茶经》说:"凡烹蒸熟茶,先以热汤洗一两次,去其尘垢冷气而烹之则美。"现在主流的泡茶茶艺正是从明代开始流行的,以加工制作的叶茶用沸水冲泡,该茶艺一直沿袭传承至今。这些记载充分说明洗茶是古代泡茶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茶人非常强调、重视的环节。

为什么要洗茶?记载中说得很清楚:"去尘垢冷气"、"去沙土"、"去尘土、黄叶、老梗"、"排荡沙沫"、"调味色"等。概括说就是净茶、温茶、发香。尘垢、沙土、尘土、沙沫不洗净去除,最能"败茶",会严重影响茶汤质量。这符合古代茶人讲究的泡茶要"洁"。为了做好洗茶这道程序,古代茶人创制了专用的"茶洗"、"涤器"、"洗鬲"等茶具。"茶洗"以银制成,如碗式而底穿数孔,用来洗茶叶,"凡沙垢皆从孔中流出。亦烹试家不可缺者。"可谓用心良苦,思虑周密。

洗茶要注意时间和水温

看似简单的洗茶过程,其实有很深的学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不求甚解的泡茶者,在洗茶过程中很是随意,注入的水量、浸泡的时间,都没有一定的规则,完全随心情而为,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据介绍,"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原为茶叶采制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目的是去除茶叶中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等,要点是"经注入沸水即倒掉",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如果洗茶过程超过3秒钟,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

洗茶除了要注意时间,还要掌握好水温。例如,绿茶洗茶水温切不可高于90摄氏度,最好在70-80摄氏度。一些长期存放的老茶或外包装破损、保存条件不佳的茶,可以考虑进行两次洗茶。第二次洗茶,除了去除各类杂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浸茶"、"温茶",以激发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有益成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