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择水而茶的记载
中国茶网资讯:中国人擅长整体思维,无论宇宙与人世间有多复杂,不过是"太级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过是"金、木、水、火、土"……对茶道亦然,在择茶的同时就把择水的问题提了出来。还把茶事方方面面想了个周全。如择水,早在唐代,陆羽就已将其列为"茶有九难"之一,在《六羡歌》中说:
不羡黄金léi,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黄金、白玉的酒器,高官厚禄,皆不动心,而家乡竟陵(今湖北天门县)的西江水使陆羽羡慕不已。当然,不仅仅因为"美不美,家乡水",发思乡之情,而出自功利目的,他认为:竟陵西江水最宜于烹茶。
《茶经·五之煮》写道: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 勿食之, 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灭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流,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不必细作分析,读者就会估摸出陆羽"择水" 之论有多少科学性;当然,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茶人也不应苛求古人。据化学分析,水中通常都含有处于电离子状态下的钙和镁的碳酸氢盐、硫酸盐和氯化物,含量多者叫硬水,少者叫软水。
硬水泡茶,茶汤发暗,滋味发涩;软水泡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所以软水宜茶。用感官择水,现代饮用水的标准是无色、透明、无沉淀,不得含肉眼可见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无异嗅和异味。按古人经验,水要"清 "、"活"、 "轻 "、"甘"、 "冽 "。"清"就是无色、 透明、 无沉淀; "活" 就是流动的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水比死水洁净;"轻"指比重,比重轻的一般是宜茶的软水;"甘"指水味淡甜;"冽"指水温冷、寒,冰水、雪水最佳。古人琢磨出的这五条是科学的。照说择水不难,但古人把此事搞得十分复杂。光研究水的专著就有好几部,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héng的《煮泉小品》,清代汤dù仙的《泉谱》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竟为水的等次自唐至清争论上千年还无结论。
事情的导因是唐人张又新在其《煎茶水记》中"披露"已作古的茶神陆羽将"天下之水"排了座次,"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居榜首,昔人称誉的"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其中的"扬子江南零水"屈居第六,第二十名是"雪水"。张又新又兜出已故刑部侍郎刘伯刍的"排名录",将"扬子江南零水"列为榜首。张本人又提出第一非"桐庐江严子滩水"莫属。此后有欧阳修、宋徽宗、朱权、张谦德、许次序等人加入争论。此事起因就很可疑,唐时交通不便,陆羽纵是品水天才,能走遍全国尝遍"天下之水"吗?将水分等且划分如此细,大可不必,但诸位茶学专家如此认真又非偶然,这是封建等级观念使然。人既分等,水有灵性,自然也该分等。中国的士一般不亲事劳作,生活节奏慢,有雄心悟大道做大学问,也有耐心小题大作。
不管此事值不值得争,反正争了上千年,最终还是靠"一把手"表态解决问题。精于茶道的乾隆皇帝亲自调查,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并撰写《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文曰:
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乎?曰有,乃雪水出。尝收集素而烹之,较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 故定为"天下第一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