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陶澍与安化茶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陶澍与安化茶陶澍的家乡安化小淹。在资水沿岸,到处都是茶山、茶树、茶园;育茶、采茶、制茶是当地茶农的主要劳动;出售茶叶,更是农民的一笔大宗收入。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特别是每年谷雨节前后,正值茶叶收获

陶澍与安化茶
陶澍的家乡安化小淹。在资水沿岸,到处都是茶山、茶树、茶园;育茶、采茶、制茶是当地茶农的主要劳动;出售茶叶,更是农民的一笔大宗收入。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特别是每年谷雨节前后,正值茶叶收获季节和茶叶加工的紧张时刻,茶农全家出动,妇女上山采茶,男人加工制作,小孩也未闲着。陶澍从小手巧,是采摘茶叶的好手。每天清晨,肩背竹制的背篓,胸抹方形围巾,踏着晨雾,上山采茶。这时,妇女和儿童们你歌我唱,比歌、对歌满山遍野,一片喜悦,阵阵欢情。
陶澍对茶区的生产、生活了解深刻,在他的文集中有许多描述少年时采茶、制茶、品茶的情节和体验茶农生活的诗。
《芙蓉•江竹枝词》等诗,就生动描写了茶女采茶的欢乐场景: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身背竹篓上山岗,白云深处歌声昂,
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词中的芙蓉山在安化县境内,主峰1472米,高山云雾缭绕是安化出好茶的产地之一。然而最盛者,莫过于安化县境内"上下百余里间,万山重叠,茶树林立"的资水两岸的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唐家观、黄沙坪、东坪、酉州、云台山、马辔市等古集镇所属的"六洞茶"、"商马二溪茶"、"云台山茶"等地域优质茶业产地。
清时安化盛产红茶和黑茶,红茶洋人喜之,黑茶行销西北各省,俄人亦有购用者。春夏茶市既开,男妇云集,昼夜行人不绝,其繁盛不减通商大埠。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师之家,少年随父陶必诠就读,发奋有志,成绩迥异。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学,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编修。历任布政使、盐政史、巡抚等要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迁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于督府,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于政务,手不释卷,善于发现和举拔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龚自珍等,均成为一代名臣和学者。
在陶澍故里,现在还保留与陶澍有关的景观有:印心石屋、陶澍陵园、仙龙吐珠、风雨迎宾、仙蛙对峙、纱帽传奇、七星闪光、龟蛇戏斗、石龙过江、三公抢印等,引得无数游客留连驻足。
陶澍作为一代名臣,文学功底深厚,且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节,陶澍邀请在京的消寒诗社成员吴嵩梁、陈用光、谢阶树、胡承洪、钱仪吉、朱兰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饮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长诗一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特色,历史及其生长培育,堪称安化茶的史诗: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蘖。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勒勒。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黑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偏山岜。
晨穿苦雾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

诗中"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写的正是一种用一个特别侧边开口和篾篓装着,长年吊在火炕梭筒顶端让烟熏的茶叶,就是茶农自饮的黑茶,有的当年饮用剩下的一放就是多年的陈香茶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反映了茶农采制茶的辛劳与作者的深情感慨。
此诗一出,与会者纷纷唱和,一时传遍京城,安化茶也跟着享誉京师和北方各省。北京、西安、武汉、长沙等地茶馆、茶行也纷纷挂"安化名茶"的招牌。
陶澍的咏茶诗,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和品种,引起了东南各省茶叶产地的兴趣和仿造。如消寒诗社成员钱仪吉将陶澍茶诗带回浙江家乡传播。绍兴、嘉兴等地茶商、茶农即到安化聘请有技术的茶农、技工到浙江指导茶树培育和茶叶的制作加工,直到现在,浙江一些茶场、茶厂的工人技术员、专家都有安化人,或安化人的后代。浙江农业大学茶叶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刘祖生就是安化籍人在浙江的杰出代表。可见安化茶叶畅销全国,甚至饮誉海外,与陶澍对安化茶的重视和推广分不开,与陶澍茶诗的宣传和影响分不开。
从茶乡走出去的陶澍,最喜饮家乡茶,且对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大量的咏茶诗文中可以看出。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在诗中,陶澍除了表达对家乡茶的特殊感情外,对安化茶的独特品质也有独到的见解。自宋时就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说明安化茶的质量比外地茶犹胜许多,"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说明安化茶的口感和气韵更为深沉和刺激,把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这首茶诗说明茶的功效能调和肠胃中的盐碱酸,可以消除邪恶疾病,是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的生命之茶,遂不再有任何过分之举,诚心与内地人民和睦相处。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是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

陶澍在诗中借用卢仝七碗茶诗中的"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是为饮茶的至高境界。
"黑茶"是安化的代名词。清朝大臣陶澍当时所饮之茶也许就是"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独占一枝春"中的雀舌和龙芽,相当于当时黑茶散尖茶中的"芽尖"和"白毛尖"。安化县高级农艺师(茶叶专家)廖奇伟先生说:陶澍对安化茶的品味已达到至高境界,这与他个人的品格涵养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分不开的。自唐时的"渠江薄片"到统治西北市场几百年的边销茶历史,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安化黑茶的品质和声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