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武夷岩茶的采摘和制作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武夷岩茶为历史名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武夷山市。着名主产区位于慧苑坑、牛栏坑、大坑、流香涧、悟源涧一带。(一)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特点武夷岩茶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

武夷岩茶为历史名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武夷山市。着名主产区位于慧苑坑、牛栏坑、大坑、流香涧、悟源涧一带。

(一)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特点

武夷岩茶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1.鲜叶采摘特点 采摘以新梢芽叶伸育已达完熟,而形成驻芽(亦称无芽鲜叶),采3~4叶(对夹叶亦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即第一叶伸展平坦、叶面积小于第二叶而达2/3左右的。全年3季,品质以春茶最优,秋茶次之,夏茶较差。采摘优质名丛或品种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露水叶不采,烈日下不采,前1天下大雨不采(久雨不晴例外)。当天采摘时间在上午9~11时最佳,下午2~5时次之。茶青要严格分开,不同名丛、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岩、山阴山阳)、不同批次均需分开,有专职师傅负责处理,分别付制,不得混淆。

2.焙制特点 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阴晴;五是前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

焙制工序分为: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培5大部分。

传统工艺较为复杂:鲜叶→萎凋(日光、加温)→晾青→摇青与做青→炒青→初揉→复炒(炒熟)→复揉→水焙→簸晾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成茶。

(二)武夷岩茶初制技术

1.鲜叶采摘

(1)采摘要求 当新梢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时,以中开面为最适宜,采摘2~4叶嫩梢及采摘层上的幼嫩对夹叶。合格的茶青应肥壮、完整、新鲜、均匀。开采期为春茶在谷雨前后开采,夏茶在小满前后开采,秋茶在立秋以后开采。

(2)采摘方法 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水准从树冠中往外采。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应全部采摘,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应全部留养。

(3)运输与贮存 茶青应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得压紧。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与有毒有味物品混装。茶青采摘后4小时内送到茶厂;不能及时送到茶厂的茶青应注意保质保鲜,合理贮存。茶青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

2.晒青

(1)晒青技术 晒青是利用光能与热能促进叶片水分蒸发,使鲜叶在短时间内失水,形成梗、叶细胞基质浓度增大,细胞膜透性增强,促进酶的活化,加速叶内物质的化学变化。春茶通常在上午11时前和下午2时后进行晒青,这时阳光较弱,气温较低(不超过34℃),不易灼伤叶片。 手工晒青用水筛。水筛直径90~100厘米,筛孔0.5厘米见方。取鲜叶0.3千克于水筛中,两手持筛旋转,而后将水筛置于青架上沥水。晒青历时10~60分钟不等,视阳光强弱、气温高低、鲜叶含水量多少而灵活掌握。其间翻拌1~2次,翻拌时全程不用手接触叶子,以免损伤青叶造成死青。晒青适度时,将两筛晒青叶合并,重约1千克,用手轻轻抖松摊平,移入青间晾青。水仙品种叶片肥厚,节间长而粗壮,极易损伤,晒青时以不翻拌为宜,采用二晒二晾,以防青叶灼伤。 大规模生产用竹席或晒青布晒青,每平方米摊叶0.5~1.5千克,厚薄均匀。竹席或晒青布通透性不如水筛,所以晒青时间长,其间翻拌1~2次。翻拌时将晒青席(布)四角掀起,青叶自然集中,再用手抖撒均匀。晒青适度后,将晒青叶置于水筛内,移人青间晾青,或置于青间地面的竹席上摊晾散热。

(2)加温萎凋 由于产茶季节会遇到雨季,加温萎凋是解决晒青的技术途径之一。生产上常用的技术方法有2种。

①萎凋槽热风萎凋 槽内摊叶厚15~20厘米,平均每平方米摊叶8~10千克,每槽可投叶片150~200千克。热风温度35℃~38℃,风量要大,中间停机翻拌1~2次,经1N 1.5小时完成萎凋。萎凋叶下机前鼓冷风(即自然风)10~15分钟,使叶温下降,以代替晾青,防止高温做青而导致死青。

②综合做青机萎调 在阴雨天做青可直接用综合做青机加温萎凋。热风温度为32℃~34℃,每隔30分钟翻拌1次,历时2~4小时。

(3)晒青标准 感官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叶质柔软,青气减退,青香显露,减重率为10%~15%,晒青适度叶含水率为70%左右。

3.做青 青间室温度21℃~27℃,空气相对湿度70%~85%。若室温低于20℃时,则需加温,以促进做青叶内含物的化学变化;当室温超过29℃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控制化学变化进程。

(1)手工做青 将萎凋叶薄摊于水筛上进行手工做青操作。每筛首次放茶青0.5~0.8千克,往复操作摇青一晾青程序6~8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每次摇青次数视萎凋叶变化情况而定,一般以摇至青味显露,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第三次摇后将叶摊成凹形,以控制做青叶失水速度、提高叶温、促进内含物转化。晾青时间逐次加长;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通过2筛并1筛或3筛并2筛的办法增加摊叶厚度。直至达到成熟标准后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 萎凋叶装进综合做青机至其容量的2/3左右。按吹风一摇动/吹风一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达到成熟标准后结束做青程序。

(3)做青叶判断 总的要求是看青做青。

看青做青主要是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青环境的控制。

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气候、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 看气味变化。

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香→清香→花香→果香。看叶态变化。

主要表现为:叶软、失去光泽→叶渐挺,红边渐现→汤匙状,红边扩展。做青适度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花果香。茶青出现上述表现时即时进行下一炒青工序。 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时间长,多停少动;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风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

4.炒青与揉捻

(1)手工炒青与揉捻 岩茶炒青主要的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3次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笠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条索更为美观。

(2)机械炒青与揉捻 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进青前筒温升至23℃以上。可以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人1/3处明显感觉烫手即可。每次进青量25~20千克。杀青时间为4~5分钟。至青气尽、清香显、叶质柔软、有黏性、减重率达40%一50%即可。炒青叶下机后趁热揉捻。 机揉用35型、40型乌龙茶揉捻机。此机型棱骨高锐,有利于揉叶成条。每桶投叶8~10千克。趁热揉捻,经6~20分钟,视叶子老嫩而定。揉捻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璜味。揉至茶汁外露、茶条紧直时下机解块。

(3)炒青叶判断 成熟标准为叶色转暗,叶质柔软,富有黏性;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手抓茶叶握紧后无水溢出且有黏手感,即为适度。出叶时需快速,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更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直至出锅。

5.烘焙

(1)烘焙特点 岩茶烘焙过程十分细致。第一道烘焙俗称"抢水焙",高温快速。手工烘焙在毛火后经摊晾拣剔,时间长达5~6小时,俗称"晾索",使内含物进行充分的非酶性氧化和转化,使滋味趋向浓醇。因此,烘焙是岩茶色、香、味特有风格形成的重要环节。烘焙时,须分毛火与足火。对足干叶再行文火慢焙,俗称"炖火"或"吃火",以增加岩茶色度与耐泡度,使茶汤更醇厚,香气进一步熟化。

(2)机械烘干 采用烘干机完成烘焙。毛火温度120℃~150℃,历时10~15分钟,下机毛火叶含水率20%~25%,经30~ 60分钟摊晾后足火。足火温度100℃~110℃,历时15~17分钟即达足干,毛茶含水率6%。水仙等品种梗、叶粗大肥厚,含水量大,烘温可较高;奇种等节间短、叶质薄、含水少的品种,烘温可酌情降低,时间适当缩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