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凤茶寻踪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中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古夷州是今何处?二是陆羽是怎样常常得到夷州茶的?笔者试图从陆羽生平、陆羽出游、夷州考证、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中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古夷州是今何处?二是陆羽是怎样常常得到夷州茶的?笔者试图从陆羽生平、陆羽出游、夷州考证、羽得凤茶等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陆羽生平
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复州竟陵城(今湖北省天门县),龙盖禅寺主持智积禅师(又称积公),一日出寺散步,忽闻小儿啼哭之声,寻声发现一个三岁左右弃孩,积公见其可怜,遂发善心,将小孩带回禅寺欲收养。因禅寺规矩甚严,恐损禅寺声誉,在左右为难之际,积公想到禅寺附近居住的好友李公,于是将小孩托付给李家收养。因积公出家前俗姓陆,遂为小孩取名陆疾。李家认为疾字不吉利,又取名为季疵。
在季疵十来岁时,李家老爷李公离开竟陵到江南做官。季疵只好又回到禅寺。从这时起,季疵开始接受积公的训导并过上了佛门生活。积公嗜茶,季疵在诵佛读经做杂役的同时,还要为积公煮茶。
积公虑及后世,遂将季疵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悉心培养。不料季疵却不愿意,争辩说: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由于季疵不从,积公恼羞成怒,罚季疵苦役。约公元748年,十多岁的季疵受不了禅寺的生活压迫,逃出禅寺,离开积公。并用占卦的方式在《易经》一书中占得一'渐'字,卦中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改名为陆羽,字鸿渐。
十多岁的陆羽,为了生存,匿身于杂耍戏班充当丑角,干杂役和编写剧本。陆羽略有口吃,但他聪明好学,生性诙谐,不久就获得戏班上下好感。由他新编的歌词,剧本深受民众欢迎,并得到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太守不仅时常指导、点拨陆羽,又推荐陆羽到天门山宿儒邹夫子门下学习。公元752年,陆羽学成,辞师下山。

二、陆羽出游
陆羽爱茶,嗜茶,也因茶而名声鹊起。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茶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山水等情况,陆羽曾两次出游考察。第一次,大约在公元751年至755年,先后到了河南的义阳(信阳)、桐柏、淮河流域各地;湖北的竟陵(天门县)、隋县、康保、兴山、秭归、巴县、石城、夷陵(宜昌)、当阳、江夏、滠口;四川的巫山。公元760年,因安禄山叛乱,陆羽为了避战乱,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考察名山名水和茶产地,又先后到了江西的黄梅、江州(九江)、庐山、上饶、洪州(南昌);江苏的金陵(南京)、润州(镇江)、扬州、丹阳、阳羡(宜兴)、无锡、常州、苏州、吴江等;浙江的湖州、苕溪、乌程、长兴、杭州、绍兴炎溪(嵊县)天目山、桐庐等;湖南的抚州及其各地;广东的广州、岭南各地。公元761年回到浙江苕溪,闭门潜心著立《茶经》。公元780年完成《茶经》并首次印刷面世。

三、陆羽《茶经》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一名疾,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人。生于公元733年,卒于804年,享寿71岁,葬于湖州(吴兴县)天杼山。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著立《茶经》。《茶经》共三卷十节,7000多字。卷上:一之源,说茶的起源、茶的形状、名声和品质;二之具,说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质;六之饮,谈泡茶的风俗;七之事,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

四、夷州考证
陆羽《茶经》一书八之出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思、播、费、夷 四州究竟在今何处?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公元741年唐代的道、州设置资料绘制的"黔中道地图",思州州治沿河,辖今沿河、务川、印江和四川的酉阳、秀山;播州州治遵义,辖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费州州治思南,辖今思南、德江;夷州州治凤冈,辖今凤冈、湄潭、绥阳(唐代的务川治所在今沿河县城,而非现在的务川县所在地,唐代的绥阳治所在今凤冈县城,而非现在的绥阳县所在地)。中唐时期思播费夷四州包括今贵州、四川两省十三个县区,今遵义市占七个,铜仁占四个,四川二个。说明1200年前,这些地区不但产茶,产好茶,而且味道极佳。

五、羽得凤茶
陆羽因茶而名振全国,文人雅士慕名造访,达官贵人趋之若鹜,各道、州官员和各地茶商更是纷纷送茶请陆羽品尝。陆羽一方面为著《茶经》遍寻各地名茶,另一方面友人、茶商和地方官员也以送茶给他为荣。 那么陆羽究竟又是怎样得到夷州(凤冈)茶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不但各地民间百姓喜欢饮茶,官府应酬也无不以茶敬客。后来朝廷在京师设置茶市,皇宫里举行茶事盛典。当时,全国各州县的官员得悉京师开茶市,皇帝推行茶事活动,纷纷把本地名茶运往浙江(杭州),长安(京城)。二是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赵国珍(?-768),苗族,牂牁郡充州人(今贵州遵义一带),少数民族首领赵君道之后。唐朝实行"以夷制夷","羁糜"州治。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唐朝中期(天宝年间),南诏(今云南)阁罗凤叛乱,屡犯成都、黔州。宰相杨国忠遥制其务,数吃败仗。中书舍人张渐,以赵国珍有武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为由向朝廷推荐委之重任。杨国忠奏请玄宗帝同意,诏任赵国珍为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奉诏征讨阁罗凤。他强将增兵,重守边防,遏止了阁罗凤的叛乱,稳定了黔州局势。黔州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指安史之乱),唯黔州封境无虞。""天下方乱,其所部独宁。"赵国珍出任黔州都督府都督,兼任数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赵国珍不仅在军事上多谋善战,而且在政治上治国有方,深得黔州民众喜爱。黔州都督府(相当于今省军区)于贞观四年(630年)建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彭水置黔中道(相当于今省治)。辖今湖南叙浦、沅陵,广西凌云,贵州毕节,湖北建始,大致相当于今湘鄂渝黔边区结合部。由于赵国珍任黔州都督期间,军、政业绩显著,朝廷封爵很高;有"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汧国公"。代宗即位(763年),又特别嘉奖,召拜为工部尚书。大历三年(768年),赵国珍病逝,代宗又赠封为太子太傅。
唐朝夷州隶属黔州道,受赵国珍管辖。因其治国、治军有方,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正如《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州封境无虞"。因其地位显赫,官拜工部尚书。赵国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治的需要,与朝廷官员多有往来,关系甚密(比如前面提到的中书舍人张渐等)。同时也为了所管辖的思播费夷等各州茶叶的发展,经常将这几个州所产的好茶送给京城官员和好友。
这年,京城盛传在京讲佛的智积禅师嗜茶如命,却非陆羽煮茶而不饮。代宗皇帝闻之,好奇之心油然而生,遂召陆羽进京面圣。皇帝邀近臣数人,以讲佛为名,请智积禅师进宫品茶。先叫陆羽避之,命一煮茶高手煮茶,宫女将茶奉至禅师,禅师碍于皇帝颜面,品尝一口。帝曰;可好?答;非也。皇帝又密命陆羽煮茶。帝又问;可好?禅师兴奋地说;好茶!系陆羽所煮。帝大惊。欣然请出陆羽面见禅师并君臣一起谈论茶事。陆羽详细介绍各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后,皇帝问:黔州可产好茶?羽答: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盛产好茶,品味极佳。

结束语:
一、唐代饮茶之风大盛,陆羽因茶而名扬全国。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各地官员、茶商均以得到陆羽品茶评价为荣。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位高权重,与朝廷官员交往甚密。作为当时的时髦礼品--茶叶送其好友,陆羽得到夷州茶就不足奇了。
二、陆羽交往甚广,上至皇帝、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地方官员、茶农、茶商,尤其是与当时的张渐、李齐物、皎然、颜真卿、李复、皇甫曾、斐迪、孟郊等社会名流交往甚密。由赵国珍进贡或赠送友人的茶叶(或礼物),转送给陆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陆羽两次出游未到过夷州是实,但陆羽对夷州茶的评价--其味极佳是实。陆羽通过什么人常常得到夷州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黔州都督府赵国珍进贡的茶叶、赠送给友人的礼品,通过友人转送给陆羽是实。
四、本文初衷的确是想对陆羽《茶经》一书八之出中记载的"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作一些探讨,鉴于笔者学识有限,谬误甚多,敬请批评赐教。若能抛砖引玉,实乃凤茶之幸,足慰吾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