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浙江夏秋茶产值大增

发表于:2025-01-25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5日,中国茶网浙江站讯:"夏秋茶无人采摘,老死枝头。"对此,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茶工们却引不起共鸣。这几天,他们正忙着采摘一年中的第三遍茶叶--秋茶。"采云间"不乏高端春茶:旗下的"婺州举岩"曾被列为贡茶

中国茶网浙江站讯:"夏秋茶无人采摘,老死枝头。"对此,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茶工们却引不起共鸣。这几天,他们正忙着采摘一年中的第三遍茶叶--秋茶。

"采云间"不乏高端春茶:旗下的"婺州举岩"曾被列为贡茶,"金山翠剑"是我国第一个有机绿茶品牌。然而,尽管这几个品牌的春茶价格不菲,在"采云间",夏秋茶的产值却更高,占60%以上。

当夏秋茶普遍面临无人采摘的尴尬现状,"采云间"的夏秋茶为何如此"好喝"?带着好奇,我们走进这家企业一探究竟。

卖火了的夏秋茶走进"采云间"董事长潘金土的办公室,办公桌上赫然放着本报《夏秋茶,下山之路难在哪?》报道的当期报纸,研发中心主任、副总经理、国际贸易部经理等十几个高管人员正在热烈讨论着这篇报道。

"别人的夏秋茶没人采,我们却一点都舍不得浪费,"常务副总经理王兴奎说,这段时间,"采云间"茶工都在山上采秋茶,"时间很紧,因为9月中旬还要采摘第二拨秋茶。"

说话间,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孙晓琴接了个电话。记者得知,是一位德国客户想要追加订单,但被孙晓琴婉拒了,"我们全年的订单早在4月份就预订一空,实在没有多余的量可以供应给他。"

走进"采云间"的车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车间与外界用玻璃隔离;工作人员都需要全副武装;整条流水生产线边只有几个一线工人;茶叶仓库非常整洁;整个车间大楼都保持温控。这里还配备了博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保障了茶叶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及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也因此,在外贸市场上,"采云间"夏秋茶的价格比普通的贵出一倍。

"很多客商参观完'采云间'基地、工厂后,回去都加大订单量,但目前,我们的茶园产量有限,只能尽量先满足老客户,新客户根本接待不过来,"王兴奎说。

打造标准化茶园"既然供不应求,可不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大产能呢?"

对我们的这个建议,潘金土一口回绝。"我花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让'采云间'通过全球最严苛农残检测标准,才有今天的出口业绩,"潘金土说,"收购来的茶源,我无法保证品质,会砸了招牌。"

与普通茶山相比,"采云间"九峰茶园更像是座精心打理过的庄园:每株茶树的高矮胖瘦几乎一模一样,同时形状都顺着山坡地势修剪;茶树中间的人行道铺满了黄豆荚和豆秆,走上去软绵绵的。茶工左师傅等人正抬着采茶机扫过去,所到之处的茶叶顷刻之间就纳入机器中。"这个茶园有3600亩,现在只需要45名工人和15台采茶机,20天就搞定了。"潘金土说。

2005年,潘金土到日本考察后发现,日本采茶完全依靠机器,每亩能采摘450公斤茶叶。回来后,他一口气买了10余台日本的采茶机,又带着技术人员跑遍日本大大小小茶叶公司,学习日本茶园的精细化肥培管理,还请了日本茶业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授课。原本三十多年没有翻过的茶山,被他彻底地深挖了30到60厘米,原本不少的树种逐步淘汰,并让一线茶工学习如何修剪树冠,满足机械化的采摘要求。

在陆续投资5000多万元、经历5年左右的时间,"采云间"的茶园就变成了现在类似庄园的模样,锄草、翻土、施肥、采茶都有机器代劳,现在亩产可达350公斤。而国内目前普通茶场的平均亩产只有40多公斤。

学习"立顿"好榜样"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成为中国的'立顿'。"潘金土说。

在潘金土看来, "立顿"能够享誉全球,就是因为每批产品的品质都比较稳定,这也是中国茶企出不了"立顿"的根本原因。"中国茶企有哪家敢保证,茶的品质每年都相同?"他反问道。

为了自己的"立顿梦","采云间"到处取经。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云间"不仅进驻展示,潘金土还给员工们一个额外任务:必须参观英国馆、印度馆、斯里兰卡馆、日本馆,学习他们对茶文化、饮茶市场的态度。

现在,"采云间"共有1.2万亩茶园,潘金土说,这远远不够,"我们计划将精细化管理的茶园进行复制,工业化模式管理农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扩大产能,解决目前夏秋茶原料不足的瓶颈。"他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