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亿元产值陷入开发瓶颈
茶叶是个宝,自古被称为"万病之药",而茶多酚便是"宝"中的精华。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茶叶可以证明是一种广谱的对多种人体常见病有预防效果的保健食品,而其有效成分是茶多酚。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咨询策划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将茶多酚列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品,乐观估计其市场潜在价值当以"亿"计算。
然而,这个被视为人类福音的健康产业,10多年来在我国却深陷发展瓶颈,至今未能有效突破。
茶多酚研究第一人杨贤强
3月5日一早,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浙大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泣告":"恩师杨贤强教授于昨夜11点04分在杭州仙逝!"
杨贤强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多酚研究奠基人。他不仅是国内最早研究茶多酚的专家,也是30来年坚持不懈研究茶多酚最有成就的专家。
去年5月,杨贤强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胰腺癌,但就是在化疗期间,他仍应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之邀,在炎热的7月前往该院给首届茶空间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课,并留下了自己的讲稿提纲和全套的PPT。王旭烽前天回忆说:"其实那时候他已经病重,但我不知道,请他来,他特别高兴,上完课后还给我写信来感谢我,说我给他机会,包括有机会把自己的PPT给学员们用,是我们给他的机会。我今天才明白,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去世了,要把东西给我们承传。"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类衰老和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氧化过程会释放一种活泼的有害物质--自由基。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贤强在一本国内刊物上看到了介绍自由基医学的报道。这篇文章称,VC、VE是提供质子对抗自由基的最佳物质,是人体保健的"卫士"。具有丰富茶学经验又精通生物化学的他忽然敏感地意识到,茶多酚能提供的质子远远要比VC、VE多,假如可以用茶多酚作为消除自由基的物质,那将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
正是这个关于茶多酚的"歌德巴赫猜想",击中了杨贤强的兴奋神经。之后,他在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领导一个由生物、中西医、化学工程、食品等7个学科组成的研究网络进行实验探索,一方面揭示茶多酚多种药理功能的奥秘,另一方面系统研究茶多酚的药理毒理,通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伟大"猜想",并在1995年世界抗氧化剂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茶多酚应用于临床的观察结果》的报告,引发了世界医学界对茶多酚预防和治疗人类疑难疾病的研究热潮。2004年,杨贤强和他的学生王岳飞、陈留记合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茶多酚的学术专著《茶多酚化学》。
杨贤强领导的研究小组先后获得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中国SFDA药品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其终端产品开发2009年获得了相关领域国家科学进步奖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茶多酚走上产业化之路
一切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作为茶叶的深加工终端产品之一,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尽管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但并不成熟。杨贤强曾经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带领他的学生在实验室里提取了一公斤茶多酚。正是在这"一公斤"的成功提取技术之上,1990年原浙农大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茶多酚生产企业,从此开始了我国茶多酚产业化之路的探索。
1993年,杨贤强负责起草了第一个茶多酚的国家行业标准,茶多酚正式作为食品添加剂走向了标准化生产。同时,他还申请将茶叶提取物(以茶多酚计)列入卫生部颁布的药物标准中,拓展了茶多酚使用的市场空间。
"我国第一代有国家准字号销售的茶多酚保健品始于1995年,至今我国与茶多酚有关的药品有两三种,拿到批准文号的茶多酚保健食品有10多种。"5年前,作为《国际茶讯》杂志主编,我曾专访过杨贤强教授。他告诉我,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在茶产品的开发上比我国走得更远,日本已经开发了400多种相关茶产品,产业规模达200多亿美元;在美国,茶多酚早在2004年就已经成为膳食营养的畅销品种。不少欧美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茶多酚原料用于生产降脂、减肥、保健等食品和药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茶叶深加工企业50多家,但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科技附加值不高。"保守地说,要做茶多酚方面的生产销售,最少投资都需要两三千万元,一般茶企业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浙大茶奕宝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文强曾如此向记者诉苦。
"最近几年,因为种种原因,茶多酚在市场开发方面有些裹足不前,产品转化有难度,产业发展缓慢。"王岳飞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茶多酚作为原料总产量不到5000吨,其中3000多吨出口,国内消化1000多吨,大多用于保健品、添加剂等加工。目前,市场上人们可以看到的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有娃哈哈、康师傅的茶饮料,用于美容、减肥、降脂、通便的茶多酚片剂、胶囊,一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医药保健品,用于食品开发的饼干、茶点,以及应用于针棉制品开发的防臭除异味保健内衣裤、鞋袜等。
茶多酚产业化依然充满希望
杨贤强教授生前曾给记者讲述了两个有关茶多酚开发的美好先例--
曾经有一位加拿大籍的叶姓老板,因为母亲试用茶多酚治好了疾病,主动与杨贤强联系,投资300万元在浙江天台制药厂建起了茶多酚生产车间。1997年,双方合作开发的"亿福林"心脑健,成为茶多酚作为"准"字号药物的第一个产品……虽然该厂后来被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收购而停产,但茶多酚产业化之路的步伐并没有停下,至今仍有五六家药厂在生产同类药品,产值最大的以亿元计。
1997年,杨贤强从当时的国家药监局拿到了同意"茶多酚肾康片"新药临床试验的批文。一位广东企业家随后花费巨资准备开发这个新药,并在辽宁、新疆、湖南、云南、广东等地进行系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新药对慢性肾炎有效率高达71%。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产品未能通过新药审评会的评审,无法获得药证,但茶多酚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正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6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茶多酚作为新的处方药(VeregenTM) ,用于局部(外部)治疗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这是FDA根据1962年药品修正案条例首个批准上市的植物(草本)药。
"深加工(茶终端产品)是实现中国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王岳飞乐观地说,通过精深加工,可使茶叶产值增加10倍甚至100倍。日本通过精深加工,茶叶的产值每年增值200亿美元以上。其实,目前我国茶多酚开发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没有任何障碍。从他们在一些学校的试点销售情况来看,茶多酚保健品很受欢迎,市场潜力很大。之所以我国在茶多酚产业化路上遇到瓶颈,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保健品加工生产报批难度较大;二是目前茶叶深加工企业多数是传统茶企,缺乏营销人才和经营新思路、新方法、新渠道,一时难以打开市场,销售受阻。
在王岳飞看来,茶叶深加工与茶产业发展,浙江具有天然的优势,这里聚集了浙大、中茶院、中茶所等国内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浙江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产地,浙江人种茶、爱喝茶,茶文化氛围浓郁;浙江省政府很重视茶产业,不久前刚出台政策多举措力挺茶产业传承发展,明确将"加快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和"加大茶叶科研开发力度"作为"推动我省由传统茶业大省向现代茶业强省转变"的两大任务,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培育10家产值上亿元的茶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植物宝库。如果说,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为人类战胜疟疾作出了杰出贡献,那么,杨贤强借助生物学、大分子结构以及自由基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等新兴学科理论,揭开茶多酚防病治病的科学原理,相信这一科学成果同样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造福人类。
现在,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有众多茶企的努力,以茶多酚为代表的健康茶产业没有理由不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