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茶 阐释城市 文化基因
铺开一片茶青色,微风丽日纳光泽。这是对传统制茶工序--晒青的诗意描写,也是对华安,这座坐落在连绵群山的绿色茶城的生动阐释。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华安就有种茶记载,至明代更成为朝廷贡茶产地。古有"茶烘"之称,今有"茶都"之实。茶,是世代华安茶人的立业根本,是华安的城市文化基因。
一盏茶 苦涩又甘甜
华安茶商刘火城有个绝招,自己从来不提,周围的人却津津乐道。
几年前,某电视台节目组走进华安。刘火城蒙上双眼,将一盏盏沏好的华安铁观音拿起又放下,脱口而出茶的产地和季节,毫厘不差。
20多年前,像很多华安人一样,刘火城开办了自家的茶叶作坊,踏上了漫漫茶路。如今,当年的家庭式作坊已经成长为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的哈龙峰茶叶有限公司,产值突破1亿元,名列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经历高速发展之后,从2012年开始,国内铁观音市场进入调整期。面对市场波澜,刘火城决定带领茶农一起整装重发。承包荒山,建立生态茶园。用精心发酵的有机羊粪代替化肥,用环保生物制剂代替农药,人工除草,人工采摘,用行业最高标准做精细化茶园管理,给迷茫的茶农做出样子。
"企业带领茶农,提高产品标准,把品牌打响。铁观音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团结一心。"刘火城说。
提高茶品质,这也是"茶王"张全春的信念。与华安毗邻的安溪,是名副其实的"铁观音航母"。谁曾想,在铁观音"主场"举办的多场茶王赛中,张全春带去的华安茶均拔得头筹。
"我做茶快40年了,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农。"张全春这样介绍自己。30多年来,张全春夫妇从零开始,专心做好茶,开创出远近茶商尽知的"日进味"。
"现在算是铁观音的低谷。但我喜欢茶,就要做好茶。"张全春说。
去年,在铁观音市场的重新洗牌期,华安逆风起飞,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十大茶业转型升级示范县"两张新名片。
苦涩甘甜一盏茶。靠着对茶的理解和热爱,华安茶人用辛勤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打造着世代相传的茶事业。
功夫茶 功夫在茶外
对制茶人来说,"茶道"漫漫,是一条用勤劳和热爱铺就的事业路。对品茶人来说,"茶道"精微玄妙,是匆忙慌张城市人亟须的一剂清凉药。当茶成为一种文化,就超越了茶本身。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驱车来到华安仙都镇大尖山,拾级而上,路尽头是一尊高大的汉白玉观音立像,杨枝甘露在手,拨云撩雾,俯瞰整个哈龙峰茶观园。
"'茶'和'禅'谐音,两者密不可分;观音像也象征华安的主要茶叶品种--铁观音。"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今的茶观园,2008年前是一片火烧山。在这里,游客能够亲身体验茶的生长环境,见证茶的生长过程。"很多消费者喝铁观音,但不知道铁观音是怎么来的。说得再好,也要眼见为实。"现场工作人员说。
最高海拔806米的茶观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分设生态种植区、标准制茶区、茶山景观区、文化石雕区、观音朝圣区、健身体验区、茶史展览区、品茗休闲区等八大茶文化核心区,搭建从种茶、制茶到品茶的全过程呈现载体,打造"可观、可赏、可品、可感、可思、可想、可玩、可乐"的"八可"茶叶文化大观园。
在正在布局的茶文化展馆,一个悬挂半空的竹簸箕引起游人注意。这是制茶工序中"摇青"的主要工具,看似简单,却有大学问。
三番五次摇绿浪,一向婀娜入香房。传说茶圣陆羽曾上山采摘茶叶,放入背后箩筐,颠簸下山后惊觉身后飘来异香。原来是走山路时,茶叶在箩筐中上下抖动所致。由此诞生了摇青的特殊工艺。
茶观园只是华安县发掘茶文化的一个缩影。借力茶文化的高产业附加值,华安县大力培育茶业新增长点,搜集整理华安县茶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茶文化书籍、举办茶联、茶歌、茶书画、茶摄影创作大赛、开展茶文化艺术团巡回表演等。"茶"以载道,华安正逐步成为潜力、魅力、活力同时具备的中国名茶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