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普茶仪式由唐代百丈禅师首创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普茶仪式由唐代百丈禅师首创,当时僧侣"农禅并重",即一边修行,-边从事种茶等农业生产,十分辛苦。新年之际,僧众会聚一堂,品尝自己生产的茶叶,共贺新春是一大乐趣。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径山茶宴先由住持法师亲自

普茶仪式由唐代百丈禅师首创,当时僧侣"农禅并重",即一边修行,-边从事种茶等农业生产,十分辛苦。新年之际,僧众会聚一堂,品尝自己生产的茶叶,共贺新春是一大乐趣。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径山茶宴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僧们品饮,这便是献茶,僧人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是启口"啧、啧"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证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随后的话题少不了论佛颂经,谈事叙谊。

在长期的农禅生活中,品茶变成一种修行方式。临济宗的禅师往往教化弟子在吃茶中悟禅。赵州禅师即是主张禅茶一味的代表。据《五灯会元》载:"师(赵州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禅宗祖师认为,禅宗是不立文字的,拟议即乖,因此,当禅子向禅师提出问题时,禅师往往以摸不着头脑的禅语或是棒喝截断弟子的妄想执着,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瞬间而悟道。赵州和尚让弟子吃茶去,就为斩断弟子的分别妄心,意在让弟子在品茶中体悟禅意,从而促使弟子悟道。

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后来被禅宗祖师运用来作为指导弟子修行的方法,演习为禅宗所提倡的"日用是道"的思想。后来的禅师认为,生活处处皆是道场,所谓运水搬柴、穿衣吃饭,屙屎放屁无不是禅,都成为弟子悟道的因缘。

古代的禅宗高僧将吃茶融入禅修实践中去。便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说法。古代高僧之所以将吃茶升华为修行的重要方法,在于禅与茶的本有相似之处。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敛心静坐,沉思静虑,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清心寡欲,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掉举等无明烦恼,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茶正可以起到减少僧人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的作用。

正因为茶有助于禅宗学徒的修行,所以,丛林中的普茶除了起到僧众共聚娱乐的功能之外,还在于让僧人多警醒自己的修行。近代高僧虚云和尚在《除夕普茶示众》中就谈到品茶对修行的警示作用。虚云和尚说:"你我有缘,侥幸今日同在云门,平安过年。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龙天的护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的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

这段话是虚云和尚在云门寺吃普茶时对僧众的开示。虚云和尚认为僧众能够聚在一起过年,是佛菩萨护佑的结果,是僧众福德因缘的感召。在过年之时,不能只管自己过得安乐,要想到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众生。同时警醒自己的修行,检讨自己的过错、忏悔自己的业障,不断精进用功,做到自利利他。时常想到生命的无常,尽早努力,了生脱死。

虚云和尚还认为,吃茶是修道的一种方式。在品茶过程中去品味禅的意境,促进明心见性,是禅者吃茶的目的之一。虚云和尚在《除夕普茶示众》中说:"天下相传'云门饼'、'赵州茶。'现在诸位正在吃茶吃饼,会么?如若未会,当体取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大抵古人念念合,步步步无生。一经点醒,当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动,念念生灭,覆障太厚,如何点法,他亦不化。所以诸位总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现在吃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何去此有无二途处,就是衲僧本分事,纵然超脱了这些见解,犹在鬼窟里作活计。大家仔细,放下身心,莫随节令转,直下参去。"

虚云和尚有许多关于茶的诗歌,阐述了茶与修行的密切关系。虚云和尚诗中说:"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他不谈茶本身,却将茶寓予了另一层含义。意思是,就算"本地风光"已然富足,还是要主动品尝进而享受生命中的"苦茶",以检验自己的心性。虚云和尚在诗中又说:"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诗句又将采茶的劳作升华为悟禅的情趣。如《和刘宽涵居士句三首》曰:"曹溪水净无余味,客至赵州唤吃茶。五香本具人皆共,嚼碎虚空任吐渣。"溪水茗茶本无味,唯人自造其香罢了,世间一切日常都因人而有。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泯灭表相上的是非判断,使人通达圆觉本性。

虚云和尚不仅在茶诗中以茶喻禅,还经常在随缘开示中以茶作为悟禅的开示。有僧问:疑情不起时如何?师云:吃茶去。乃云:尝议当初老赵州,年年此日卖风流。山僧拈出重烹炼,烘热红炉飞雪球。

古代的普茶有一定的仪式,在《金山规约》里曾有记载: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放桌子、座位、茶叶以及香花灯果等。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大众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磐,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和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然后大众依次离开禅堂回寮房。

普茶成为佛教丛林每年固定聚会活动,长期以来一直广为流行。普茶不仅成为佛教的一种文化,更成为禅者品茶悟道的修行方式之一。从普茶中感悟人生,体悟禅意,是普茶主要的目的和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