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质不好的茶,再怎么存放都无济于事
很多茶友都知道,普洱茶的陈化效果是由原料、工艺、存储共同决定的,虽说每一个环节对后期的醇化影响深远,但品质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
原料内质的密实丰富度决定了茶汤水路的粗细!(其它茶类一样适用)
喝茶、评茶不是盲目地将年份放在第一位,也不是将山头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原料的内质丰富密实度(原料的优质度)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讨论研究制程的精细度!如果原料都一般般或差强人意,那么此茶无需再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
打个比方: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特性如同人的成长。一个天资较好的人(原料内质丰富)+高等教育+正确人生观(毛茶全手工制作精良、拼配得当、仓储细心照料)=栋梁之材(品饮价值极高的老茶);反之尖锐地称:白活一生的人(老垃圾茶)
内质与水路的关系
喝茶,评茶应把水路放第一。原料的优劣可以直接从水路上反应出来!何谓水路?
水路即指茶汤的质感,一般用"细"和"粗"来形容,"粗"和"细"都是相对而论的,需要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去仔细体会、回味、比较、强化的过程)。
水路"细":代表着原料内质丰富,结构紧密,其水容浸出物丰富!表现在口感上是一种绵绵密密、丝滑的感觉,水路越是"细"离涩的感觉就越远。水路"细"的茶,其味、韵会绵绵密密地渗透至口腔各个部位,从而其味其韵留口,持久度佳!
水路"粗":代表着原料内质寡薄,松垮,木质纤维含量高!木质纤维含量高意味着原料内部结构空洞比率较大,其水容浸出物含量也同样寡薄,松垮!表现在口感上是一种涩、糙、燥、毛、刺的感觉!水路"粗"的茶其味其韵寡淡并浮在口腔表层,无穿透和渗透力,从而其味其韵持久度差,不留口!
什么是涩?
很多茶友把涩和浓强度高给混淆了!涩其实是原料内质不足,成熟度差,含糖量低等原因造成的。涩表现为:刮口、糙、燥、刺、毛、干的感觉,类似吃未成熟的青香蕉、柿子的口感。
茶汤的粘稠度
茶汤的粘稠度与原料的胶质含量有关,胶质含量越丰富,茶汤入口聚拢感越强,也就是我常提到的聚口程度,也有人形容为入口成团,反之入口四处分散。
水路粗细和粘稠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水路上表现很细但可能在粘稠度上表现一般,水路粗的也可能在粘稠度上表现尚可。水路和粘稠度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大体普洱茶春茶的茶汤水路和粘稠度最佳,其次是秋茶,再次是夏茶。
如何判别原料的内质是否丰富,密实,无木质纤维?
1、饼面条索、饼形:
条索肥,厚,嫩,油润,光泽,饼面紧实,条索不跳面。原因:内质结构紧密,胶质丰富,无木质纤维,经紧压工序后无回弹,条索之间粘连紧。
条索瘦,薄,粗老,干枯,灰黑,饼形松散,条索跳面。原因:内质结构松垮,胶质寡薄,木质纤维含量高,经紧压工序后又回弹力产生,条索之间不粘连。
2、用手掂:
手感沉实,内质密度高,相同的体积比重重;
手感轻泡,内质密度松垮,相同体积比重轻飘。
3、用手揉搓干茶条索:
柔韧性差,容易折断,干茶搓揉后粉状结构;
韧性大,不易折断,干茶搓揉后成块状结构。
4、撬茶:
撬茶后形态粉状居多;
撬茶后条索完整,粉状物少。
5、洗茶:
洗茶时茶叶全部沉底,紧紧团拢,叶底未舒张,内质紧密吸水性差;
洗茶时茶叶上浮或向上飘扬,叶底开始明显舒张,内质疏松,木质纤维高。
6、第五泡的叶底舒张程度:内质紧密每道水叶底打开缓慢从而更耐泡;内质松垮每道水叶底打开快速耐泡度差。
7、彻底冲泡叶底:叶片肥厚,嫩度高,叶梗肥壮饱满,叶梗表面纹理光滑细腻,色泽嫩绿;叶薄,粗老,叶梗瘦,细,干瘪,叶梗表面纹理粗糙,色泽深褐。
内质寡薄的茶品,其品饮价值差强人意,不值得继续深究!对爱茶人来说,会评判内质丰富水路细腻度是至关重要的,但内质丰富的茶品原料不一定在其它方面表现也令人满意,只是对茶评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