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晏子,点燃茶文化闪耀的智慧光芒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上一次,我们讲了陆羽写《茶经》除了要传播茶叶知识外,还要以茶载道,传播"茶道"。鲁周公,是个很好的茶道传播者,可惜太过一本正经,而接下来上场的人物就要轻松得多,他就是晏子。关于晏子与茶,《茶经》是这样

上一次,我们讲了陆羽写《茶经》除了要传播茶叶知识外,还要以茶载道,传播"茶道"。鲁周公,是个很好的茶道传播者,可惜太过一本正经,而接下来上场的人物就要轻松得多,他就是晏子。
关于晏子与茶,《茶经》是这样记载的:"《晏子春秋》:'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也就是说,晏子在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菜只有一些野味,其中就有茶,可见他的节俭。可是,晏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山东半岛上的齐国根本就不产茶,他要吃茶就只能从巴楚地区运了,这样下来,耗费的人力财力可是相当大的,绝非"茗菜而已"。好在这不过是陆羽在引录上的一点失误,其实,《晏子春秋》上记载的是"苔菜",而不是陆羽引的"茗菜"。苔菜乃是当时山东半岛上常见的菜蔬,也是平民百姓的盘中菜。也就是说,《晏子春秋》上根本就没有提到晏子吃茶的事。更要命的是,跟《神农本草经》不是神农氏所作,《尔雅》不是周公所作一样,《晏子春秋》也不是晏子所作,根据《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它是"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这样看来,陆羽不是在错误的地方错误地引用了一段故事吗?
确实如此。但是,为什么这个错误会发生,为什么错误的对象是晏子而不是其他人?想必,即便是机缘巧合,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陆羽将晏子收录到《茶经》里,可能主要还是要借他的节俭,来"以茶示俭"。关于他的节俭,《史记》上说,他在做齐国宰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然而很可惜,我们今天要说的晏子的品质并不是节俭,因为,晏子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俭"上,而在"智"上!尽管陆羽本意也许并不想宣扬饮茶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选晏子做形象代言人,宣传茶中包含的智慧应当还是相当理想的,尽管他长得又矮又丑。

上一次,我们讲了陆羽写《茶经》除了要传播茶叶知识外,还要以茶载道,传播"茶道"。鲁周公,是个很好的茶道传播者,可惜太过一本正经,而接下来上场的人物就要轻松得多,他就是晏子。
关于晏子与茶,《茶经》是这样记载的:"《晏子春秋》:'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也就是说,晏子在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菜只有一些野味,其中就有茶,可见他的节俭。可是,晏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山东半岛上的齐国根本就不产茶,他要吃茶就只能从巴楚地区运了,这样下来,耗费的人力财力可是相当大的,绝非"茗菜而已"。好在这不过是陆羽在引录上的一点失误,其实,《晏子春秋》上记载的是"苔菜",而不是陆羽引的"茗菜"。苔菜乃是当时山东半岛上常见的菜蔬,也是平民百姓的盘中菜。也就是说,《晏子春秋》上根本就没有提到晏子吃茶的事。更要命的是,跟《神农本草经》不是神农氏所作,《尔雅》不是周公所作一样,《晏子春秋》也不是晏子所作,根据《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它是"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这样看来,陆羽不是在错误的地方错误地引用了一段故事吗?
确实如此。但是,为什么这个错误会发生,为什么错误的对象是晏子而不是其他人?想必,即便是机缘巧合,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陆羽将晏子收录到《茶经》里,可能主要还是要借他的节俭,来"以茶示俭"。关于他的节俭,《史记》上说,他在做齐国宰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然而很可惜,我们今天要说的晏子的品质并不是节俭,因为,晏子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俭"上,而在"智"上!尽管陆羽本意也许并不想宣扬饮茶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选晏子做形象代言人,宣传茶中包含的智慧应当还是相当理想的,尽管他长得又矮又丑。

上面说的是外交上的,再看看他应对国内事物,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吧。齐庄公多次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被崔杼及其家丁杀死,陈尸崔家大院,庄公的随侍也同时被杀,闻讯赶来的两个史官也被杀了,几位朝臣闻之更是自尽殉身。晏子得知也赶到崔杼府前。有人就问他是否会为庄公殉死,是否会逃亡外国,还有人问崔杼要不要把晏子也杀掉。这个时候,晏子说:"国君要是为了国家而死难或者逃亡,臣子可以为他殉死或者随其逃亡;如果国君是为了自己的私事,臣子就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流亡国外不能保住国君,殉死称义也不足以为国立功。"然后,走进杼府,伏庄公尸体大哭,哭完就出门而去。
关于晏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很多后来还转化成了成语,像南橘北枳、挥汗如雨、城狐社鼠、狗猛酒酸、众口铄金、履贱踊贵、二桃杀三士、挂羊头卖狗肉、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富而不骄贫而不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等。每一个小故事里面都充满了大智慧。
虽然中国古代并不缺乏智者,但是晏子的形象却依然十分突出,原因就在于他的智慧里面总有一种潇洒豁达的风范,遵守规范却又毫不拘泥于世俗;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还充满了幽默的气息,叫人听来不紧张、不压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气的宇宙和一个礼的世界,如何才能将两者融会到一起呢?晏子身上那种超脱的智慧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当然,这两条精神原则也毫无例外地被完全注入到了茶文化之中,因此,要在茶中融会这两样东西,就也必须借助智慧。只有真正拥有了大智慧,饮茶才能既展现出礼仪的秩序,又不失潇洒的情趣,不拘泥于繁文缛节的俗套。赵州禅师那句闻名于世的"吃茶去"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吧。

先秦诸子百家多深受晏子的影响,孔子几乎以父兄视之,墨子也极力赞赏他。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甚至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由晏子这样一个实力派人物来做中国茶文化的形象代言人,绝对堪负重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