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茗煮茶 火箸添趣
火箸,通"火筯",形制如吃饭用的筷子,加上成对使用和用于火中,故俗称"火筷子",又名"降红"。"火箸"这个词多见于古书,宋代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中就有"以火箸画灰"的记载;《说岳全传》第六十一回:"王氏将传单略看了看,即将火筯在炉中炭灰上写着七个字道:'缚虎容易纵虎难'",火箸成了秦桧与王氏商量除掉岳飞的写字工具;《红楼梦》第五十回中亦有"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的描述,充满吟诗作赋的雅趣。
这是一件民国时期的火箸(下图),铁质,形制上方下圆,为防止两根失散,在顶端略下处均穿小孔,以铁链相连。火箸明显长于筷子,这也是为了保持与火炭的距离,以免火焰伤及皮肤。这件火箸上方还刻划了一些横竖不一的纹饰,既有装饰美感,又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我国古时使用火箸,除了作为民间冬日取暖御寒的火炉辅助工具之外,多将之归于茶具之列,用之在烹茗煮茶时夹炭簇火,亦用于撬动火炭、炭灰,以疏通增旺火势,达到煎沸煮茶之水的效果。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茶·茶具》载:"茶具十六器,收贮于器局供役……降红,铜火筯也,用以簇火。"古人将商象(煎茶烧水的古石鼎)、归洁(洗涤茶壶的竹帚)、分盈(量水的杓子)、递火(搬火的铜火斗)、降红(簇火的火箸)、执权(称茶叶的茶秤)、团风(生火的竹扇)、漉尘(洗茶的茶洗)、静沸(竹架)、注春(注茶汤的瓦壶)、运锋(切果刀)、甘钝(砸碎木炭的木砧墩)、啜香(品茶的瓦瓯)、撩云(取果的竹茶匙)、纳敬(放茶盏的竹茶橐)、受污(洁净瓯的抹布),此外,用来煎茶的"苦节君"、封茶贮藏的"建城"、杓泉供煮的"云屯"、装炭的"乌府"、贮水的"水曹"、收茶具的"器局"、收贮备品茶叶的"外有品司"则被称为总贮茶器七具,名称别致高雅。
火箸作为茶具十六器之一,在书画、瓷器、杂件等古代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块北宋烹茶画像砖(上图),图案即是古代妇女以火箸夹拨火炭烹茗煮茶的情景,人物神情专注,动作从容不迫娴熟到位,展示出一幅氛围幽雅、茶香满室的煮茶图来,洋溢着一缕浓郁的茶文化气息,这小小的火箸,着实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情致。
小时候,老家也有用到火箸的,乡亲们一年四季忙忙碌碌,根本没有烹茗煮茶的雅兴,火箸多用于冬天御寒的烘笼、手炉和火盆,添炭、增火,发挥着往炉膛添柴送火的火钳一样的作用。那时候,每到隆冬时节,家里常常在堂屋里生起一个火盆,烧的是柴炭。我们围着火盆烤火,用火箸将土豆和红薯埋进炭火中,烤熟后再用火箸扒出来,至今想起来,唇边仿佛还残留着一丝温暖的味道。
古人崇茶,茶肆、茶坊、茶馆、茶庄遍布城乡,士大夫多以饮茶为高雅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对茶具、茶器亦非常重视,留下诸多的茶诗、茶联和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亦留下许多精美绝伦的茶具、茶器。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茶道的人士越来越多,烹茗煮茶,遣情逸性,不失为一种生活的点缀,但煮茶多用上了电炉,火箸作为煮茶烹茗的辅助茶具,在都市里已是难觅其踪。看到这件民国时期的火箸,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南宋诗人杜耒笔下冬夜煮茶待客的那种"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意境,不由得生起一丝复古的向往。
(作者:李笙清 配图:安仁 来源:金融时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