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帝贡茶古茶山︱老包开讲
(包忠华/摄)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古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mm。现有茶园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万多亩,树龄50-100年的老茶园有3万多亩,50年以下的现代茶园有3万多亩。茶园分布在哀牢山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四周的森林植被完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园种植因地制宜,多以小片种植,几十亩、一两百亩为一个单元,这些茶园在森林中,似乎就是镶嵌在漫漫林海中的绿宝石。刚好这种种植模式吻合了目前大家倡导的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茶园布局。
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
云南历史上的名茶,跟其活跃的商品经济大有关系,只有在旺盛的贸易需求下,才会带动山区大面积种茶,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改进制茶技术,从而产生了畅销的茶叶,造就名茶。在旺盛的茶叶贸易需求下,现在新抚镇政府的驻地塘上街,过去就是一个繁华的古道集市,南来北往的马帮驮来了人气与各种商品,也驮来了墨江的历史名茶--米地茶,并通过多年的发展才打出了"米地茶"的名气,才有机会进贡给皇帝喝。
图为:迷地古茶园(包忠华/摄)
界牌村米地古茶园距离新抚镇政府15公里,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佘等周边村寨,海拔1300米左右,有茶园近千亩。米地古茶园,面积逾300亩,据考证这些古茶树有近500年的历史,相传是从江西迁徙到云南景东,后来又来到界牌这一地界的赵氏族人所种植。茶园由于社会变迁、世事更迭、以及人为的原因,茶树显得比较稀疏,500年左右的现存3600多株,清代补种距今200年左右的8000株左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稀疏的茶地里进行了间空补种,大概有6万株左右。
"募人百户,种茶千亩",明末清初时期,"米地茶"就相当有名,"塘上街"也因米地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驿站。时至清朝乾隆年间,米地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传说乾隆皇帝品米地茶,十分赞赏,说"朕品茗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旨"瑞贡京师"。自此,米地茶真正成为清廷贡茶,岁岁进贡,直到咸丰年间。其后,由于战乱,赵家被田政(田四浪,滇西南红白旗之乱的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所灭,米地茶自此衰败。时至今日,株株古茶树历经几百年雪雨风霜,身披苔藓,满目沧桑。
当地种茶的民族以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但在解放前界牌村拥有茶园的都是汉族的地主,迷帝古茶园就属于汉族赵姓家族的,做的是"窝窝茶"之类的传统手工茶。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于1965年在这里建有村办企业米地茶厂,从各个社抽劳力,由墨江茶厂统购统销,并提供技术指导,做出的毛茶交给墨江县茶业公司(墨江茶厂)。界牌以前靠马帮、牛帮运输以及人背,直到1987年才修通公路。
迷帝茶的原产地为米地古茶,靠的是"一泡成名"路径,而让无数人羡慕。数百年前,在皇帝面前一泡,迷住了皇帝,被赐予"瑞贡京师"之牌匾。2007年的普洱茶复兴时走的也是一"泡"惊人的路线--这年春天的普洱市热闹非凡,思茅更名为普洱的庆典盛大举行,百年万寿龙团也回归故里,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斗茶大赛也在紧张而热闹地举行,紫云公司制作的"迷帝茶"获得斗茶冠军,算是在万众瞩目的节庆活动之中放了一颗卫星,从此"迷帝茶"的名气不胫而走,闪耀在普洱茶界。
如今米地茶采用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管理,古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保持了古代的遗风,香浓,回甘,色味俱佳。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只用羊粪、油枯等肥料,人工锄草、翻挖茶地,管理完全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
"迷帝",原本名为"米地",因为有了后来茶园"瑞贡京师"的流传故事,"米地"逐渐演变成了"迷帝"。这片"迷帝仙境"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迷帝茶"的名声不胫而走,逐渐向外辐射,进而被外界知晓。1995年,当地政府注册了"迷帝"品牌,申请了商标保护。目前,新抚乡正在如火如荼打造"迷帝庄园",探索旅游文化、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建成普洱市继柏联庄园之后又一个庄园经济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