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中国茶网普洱站讯:因茶而兴、因茶而名的普洱市,不仅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的故乡,还是历史上着名的茶马古道的源头。在普洱,茶产业是第一支柱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近几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坚持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并取得显着成效。如今,普洱市总面积143.66万亩的现代茶园绿意盎然,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正逐渐成为含金量越来越高的"生态银行"。
产业大发展--
面临一道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洱市种茶的群众越来越多,茶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开发茶园时,不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未经很好规划,见山就开,见树就砍,物种单一,使茶园自然生态调控功能被破坏,灾害抵御能力低,茶叶自然品质受抑制。生产中,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农残"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选择已不是过去只单纯追求口感风味,而是更加关心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的污染。因此,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一些茶叶进口国特别是欧盟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检验农药的种类,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
最近几年,普洱市茶叶产量不断增加,但出口的却很少,只有思茅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和西盟大黑山茶业公司少量出口。原因就在于茶叶农残超标,达不到国际标准,根本走不出国门。
提升茶品质--
生态是根本
普洱市委、市政府认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普洱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建设生态茶园,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叶品质,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普洱市委、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现代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优化茶树品种,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不少于6个品种的8~10株树苗,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复合茶园,按绿色食品、有机茶标准规范管理茶园,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
加快生态茶园建设,就是要以现有茶园为载体,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立体复合园林,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从源头上把好茶叶原料质量关,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生产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
建设生态茶园,不仅有利于茶园植被的恢复,改善和促进生态的平衡,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而且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生态效益,提高茶叶质量,确保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启动两年来,市级投入资金3906.5万元,县(区)投入资金3313万元,建设生态茶园96.72万亩,种植树苗1037.87万株,建立县级示范样板地40块,乡(镇)样板地158块,从源头上把好普洱茶第一车间原料关。
茶香飘万里--
茶农得实惠
实践证明,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既对产业负责,又对农民长远利益负责的基础性工程,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了解,普洱全市茶区分布在10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茶农22.9万户、113万人。两年来,普洱市共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59个,建设高密度留养茶园面积2.9万亩,规范农资市场414个,完成茶园登记114.19万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规模化种植水平和茶农组织化程度,规范了生态茶园管理。
在普洱市,建设生态茶园早已成为众多茶叶生产企业的共识。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市建设生态茶园的典范。记者在公司茶园里采访时得知,公司拥有2000亩自有有机茶园和带动同村傣族群众所种的一万多亩茶园,茶叶生产从土地改良、施肥、杀虫、采摘、加工、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严格,不仅全施有机肥,就连符合标准的有机农药都不用。目前,公司已通过IS0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中国、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从总体上看,通过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茶园群落环境,而且提升了普洱茶的品质,优质优价得到充分体现。如澜沧景迈古树茶的卖价在每公斤500元~600元,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出口欧盟的茶叶均价都在每公斤2000元以上,其他乔木茶的价格也在每公斤50元~60元左右。
2011年全市现代茶园总面积143.66万亩,毛茶总产量6.08万吨,增长13.86%;茶叶总产值36.18亿元,增长66.7%,带动农民增收819.9元。
走茶园、品香茶、尝美酒,记者十分感慨,普洱市大力发展生态茶业,建设生态茶园,不仅提升茶质,强了企业,富了百姓,而且使当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逐年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