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帮:从茶迷到茶狂
云南茶帮:从茶迷到茶狂
"所有的普洱茶专家现在一看到我都要绕道而行,因为很多专家是虚的。"御用贡茶老字号--云南"易武车顺号"第五代传人车智洁口中时常蹦出着常人不敢想的犀利言辞,"够狂、够刁、敢说,车智洁是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是在炒作品牌。"业内纷纷议论。
草根、保守又狂傲,是云南茶叶商人的天性。像车智洁这样,先是茶迷,然后才是茶商。云南茶叶商业人的血液中都是少不了茶味。但在快节奏的商业世界,这群草根商人也在不断地摇摆迷茫中寻求自己内心深处的平衡。
"力捧专家,或力压专家,都是为了炒作"
斗茶
云南茶叶商人的斗茶,实质上是茶商与茶叶专家的"竞合"故事。"云南茶叶商人有的是去力捧专家,有的是力压专家。"
在上一轮云南普洱茶的"坐庄"大戏中,作为普洱茶文化的渲染者,专家"功不可没"。他们强调普洱茶的收藏和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外来资金加入炒作。
而车智洁作为"易武车顺号"第五代传人,御用贡茶老字号的后人,则专门和专家"抬杠",在茶馆里偶遇著名专家,然后就为了论茶闹翻了脸,让整个业内哗然。而他和著名专家邓时海的茶馆斗茶故事,更是有"两虎相争"的气势。
"我坐下以后就和几个云南的茶人聊起当前普洱茶的形势来,可能在谈吐之间有一些含沙射影的话语被邓教授对号入座了吧。"车回忆,当天斗茶会开始前剑拔弩张,"这个时候邓教授拿出一款茶就开始介绍起来了:舌底鸣泉,冒泡泡,生津回甘洛……神乎其神的感觉。"
车智洁当场直言不讳:"我品该茶没有邓教授所引导的那种感觉。"之后,车与邓教授就吵了起来。当邓时海和车智洁闹翻后,邓时海气愤之下就指着车智洁问:"你是谁?"车智洁自报了家门。邓时海气愤难抑:"你滚出去。"在云南,邓时海号称台湾普洱茶专家。
车智洁和邓时海在斗茶中闹翻后,车非常兴奋地给《春城晚报》负责普洱茶版的主编胡建芳打电话:"我今天把邓时海搞得下不来台。"
据胡建芳介绍,茶叶专家搞活动常常带一定量的茶来茶馆品茶,希望能造成热捧跟风的效果。"所有的专家现在一看到我都要绕道而行,都不敢在我面前谈茶。其实很多专家都是虚的,自己都没有弄懂。"车智洁说。
而胡建芳分析,在一次次的斗茶过程中,都有车智洁炒作的成分在里面,受益的是其自家的茶叶品牌。"当他和号称是普洱茶顶级文化人物的邓时海相遇时,抓住时机跳出来PK,名人搭车效应,怎么样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在胡建芳看来,车智洁最近推出的100万/饼的茶,炒作成分远大于卖茶的需求。"他是想通过这个概念炒作让更多人认识到'车顺号'这个品牌。而这个100万/饼的茶背后,肯定是有个策划班子策划出来的。"
"外来资本,让云南茶商蜕变"
与资本"斗法"
2007年,普洱茶经历了资本坐庄炒作的过山车,而云南茶叶商人也相当于进了一快速成长的商业学校,面对资本所许诺的"快速红遍",当地茶商们不知所措。
"云南茶叶商人总体来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比较安于守旧,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
"先是茶迷,然后才是茶商,一般云南茶商都懂茶爱茶,不像外地茶商可能只是作为投资,并不是很懂很喜欢茶。"云南龙润普洱茶的品牌宣传部经理刘金弟如此评价云南茶叶商人群体。"普遍比较草根,大都比较喜欢茶本身的东西,但不是很适应快节奏的商业市场,而且并不是很了解商业市场。"
但是2007年普洱茶的泡沫破裂后,这些商人真的开始经历了血与火的历练,变得更有商业头脑了、视野更开阔,手段更犀利了。"云南普洱茶"外脑"方一知如是说。
"不久前有资本让我给他一年时间,他把我们的茶炒遍全国。我拒绝了。"现在车智洁回过头来非常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他当时拒绝的初衷就是自己的御用贡茶的传人,一定要把这个稳健地做下去。现在的车成熟了许多。在车智洁看来,就是要做云南普洱茶自己的主人,要做大资源、大产业。所以他提倡不断开发新品种,工艺、外观研究,提高普洱茶市场行业地位。
"云南茶叶资源很好,但是很多商人缺乏商业头脑。现在很多茶山山头基本都是被外来资本承包了的。"广东南方茶叶办公室王万东如此说。
茶商胡永在云南文山茶山拥有28000多棵古茶树20年的经营权,自己手头上囤积的200多万元的台地茶,价格已跳水一半。虽然年初卖晒青毛料挣了200多万元,但手上囤的货估计要亏100多万元。为此,胡永正和生意伙伴在全国各地考察市场,希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加工厂与品牌,从而盘活自己的原材料,以减低损失。
在2007年5月普洱茶高峰期时,云南茶叶商人更多是忙着和大家生产加工。而外来资本则更多是在运作。大益普洱茶已经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了,成为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大众宣传的品牌。运作这一切的是大益普洱茶的董事长吴远之。而吴并不是本地人。
事实上,在普洱茶坐庄炒作系列事件中,外来资本对云南茶商的冲击非常激烈。因此,从斗茶的目的到商业手法,当地的茶商们都不知不觉地有了本质的变化。
"狂傲的背后,是一幕幕精心的策划"
"够狂"的背后
"够狂、够刁、敢说", 车智洁大笑于自己被业界纷纷议论,称为怪人。有一次他直接就指出某政府官员:"你喝这个茶没有品味,相当于10元钱/斤。"该政府官员秘书大惊失色,责怪他不要这么说。他则笑着说:我这也是为了他健康着想呀。该政府官员听后也笑了。
云南茶叶商人"够狂"的背后都有其目的。有些是背后依托一些策划人来策划,有些则是像车智洁一样自己来策划。
据了解,车智洁的茶源更多是依托别人加工,他自己并没有多大茶园,都是合作者帮他加工。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品牌的炒作。作为贡茶的第五代传人,据说有高人在幕后为他支招。
云南老倌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老倌头茶会销售主管黄劲松告诉记者:"有关车智洁的传说我也听说过,他在普洱茶行业当中算是有名气的人吧。"但是黄劲松表示不便评价他。作为从福建来云南很多年的普洱茶人,他认为云南茶叶商人给人的感觉总体很淳朴,但是这种淳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淳朴。现在里面逐渐有狡诈成分。而云南茶叶商人的观念心态上相比沿海确实还不够成熟。
事实上,胡建芳并不认同车智洁身上"够狂够傲"能代表云南茶叶商人,他接触了很多茶商,品质很好,甚至有些历史比车智洁还要长,但是却非常低调不知名。
云南茶叶商人"狂傲"的背后是利益。"我的茶肯定是最好的。"记者接触的每一个茶商谈话中有意无意都会强烈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并且非常乐意与他人分享。
事实上,历史上云南的斗茶,更多是一种平和的交流方式,不是非要争得你高我低。更多的是互相切磋交流。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手上有好茶,拿来给大家共享,有一种亮宝的意思,往往斗茶的范围不是很大,都是民间玩茶的。在以前,斗茶人的心态更多是让大家觉得我手头有好茶。"这和爱好者的个性偏好有关,玩的成分比较大。几十号人在一起玩。"这样小范围传播,对品牌形象有一定的推动,但是推动并不是很大。
而如今,斗茶确实被巨大的商业利益所驱动。
2005年,有一个茶叶商人提出要把自己的茶拿出来晾,号称可和任何茶比高低、打擂台,结果无人应战。很多茶人觉得"我跟它玩什么呢?他的茶本身不出名,赢了他又有什么用呢"?虽然该茶商出资一个亿,结果却无人应战。设擂过了很长时间,都"无人应战",然后这个老板就逢人夸耀:"当时我提出要打擂,但没有人来应对。"在胡建芳看来,这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他的茶到底怎么样,也没有人去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