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伟:闯荡大陆的台湾“透明”茶人
中国茶网资讯:山东省济南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境内名泉众多、风光秀丽,交通发达、民风淳朴,是南北客商汇聚之地。济南本来不产茶,但如今却成了各路名茶的集散地。在济南市张庄路上有一个茶叶批发市场,这里汇集了来自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安徽、台湾、山东等十六个主要产茶区的上千家茶商,经营茶叶及相关产品上万种。台商陈世伟也在这里开设了一家茗茶店,门上挂着"炭韵黑珍珠"的招牌,专营台湾南投原产茶。
陈世伟出身南投茶农世家,他从童年时代就跟着父亲在故乡的茶园里劳作,经常坐在牛车上听父亲讲有关茶的知识,有时,父亲会随便指着路边的一株茶树,考他这是什么茶种,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遭到一顿臭骂!"就这样,我慢慢会去揣摩我爸爸叫我去看的角度是什么了。"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陈世伟学会了种茶技术,17岁时,当别人还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时,他已经是种茶的一把好手了。"你施化肥的,比如尿素等,它的味道吃起来就会比较甘,会比较带有一点酸点,所以你怎么施肥、怎么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就很大了。"对陈世伟来说,茶是"透明"的,听他谈茶,就像谈论自己的身体器官一样熟悉。
不过,陈世伟深知茶农的辛酸,"当茶农真的很辛苦,而且种好了茶就是卖给茶商,价格很低,利润都被茶商赚走了!"在陈世伟看来,种茶的人如果不懂卖茶,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他要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不断学习茶叶营销技巧,并建造自己的茶厂,创立自己的品牌,本来一切可以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哪知在九十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茶叶滞销,很多大茶商纷纷倒闭,茶农也遭受巨大损失。陈世伟的茶厂也面临结束的命运,在这危急关头,陈世伟得到大陆将在深圳举办茶叶展销会的消息,他当即起运一个货柜的茶叶到大陆来参展,"当时就抱着一个想法,一定要把这些货卖完,不然就真的关门了。"展销会的时间只有几天,这些货当然不可能全部卖出去,看着堆积如山的茶叶,陈世伟眉头紧锁:接下来怎么办?
货必须要卖出去,不然就是死路一条,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逼急了的陈世伟想到了一个"笨办法"--挨家挨户去推销,于是以在展销会上收到的客商名片为基础,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跑、一家一家地去拜访。他用42天时间从深圳经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一直走到东北,坐过了各种交通工具,经历了各种惊险,终于,这山一样的茶叶都卖完了,陈世伟松了一口气。
回想那段经历,陈世伟到现在还是很感叹,以至于眼前的茶也忘记喝了。这第一次的大陆之旅,赚到钱的同时,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之后他又多次带着台湾茶来到祖国大陆,后来还在广州和北京开办了直营店,并且把总部设在了济南,"这里交通特别好,这边往上发,明天就可以到达北京。"陈世伟说。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许,正是因为陈世伟走遍了大江南北,所以他很快找到了大陆市场的脉搏。他说,走过那么多地方给他的经验就是要抓住南北方顾客的心理。
"北方人比较注重包装"这是陈世伟的经验之谈,至今,他还记得一位北方来的客商找他买茶叶的情景,他一直在介绍一包上等好茶,但是包装普通,可客户却始终觉得另一种包装精美的茶更好,最后,还是订了包装好的那种,这让陈世伟认识到了包装的重要性,于是他很快投资500万新台币制作精美包装,"可以这么讲,如果我不做包装,可能我现在也得卷铺盖回家了"陈世伟对自己的这个决定很满意。
如今,陈世伟娶了一位四川姑娘,生育两个孩子,家庭幸福美满。不过经历商海沉浮的陈世伟并没有高枕无忧,他始终坚信一条,要想永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取。现在的他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自己的品牌,他认为要让消费者知道喝的是什么茶、什么样的茶才是正宗的台湾茶,就必须要有台湾茶的品牌,有系统的口味系列、有全面的茶种、有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才能做长做久。也正因如此,他创立了"炭韵黑珍珠"和"彩茶姑娘"两个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开设直营店,靠品牌逐步巩固市场。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鬓边也添了几丝白发,对陈世伟而言,大陆是一块永远开发不尽的宝藏,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带他实现事业的成功,也改变着老家人对大陆的印象。他说,在老家村口有个土地庙,一般装货都在庙门口,那里比较宽敞。在十年前,当陈世伟装货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就会说:"世伟,你那个茶叶带过去,大陆人怎么喝得起,他们吃饭都没有了,怎么喝得起你的茶。"而现在,当他装货的时候,那些老人会讲:"世伟,你茶要带好一点,人家大陆人现在都很有钱都喝好茶,你不能带太孬的去,那个没人要。"
现在,受到ECFA政策的优惠,陈世伟在台湾的茶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进入祖国大陆,这对他的事业更上层楼非常有利。未来,陈世伟除了经销茶叶之外,也想把自己几十年来种茶、制茶的经验总结成书,书名暂定为《透明茶》。"我就是要让你对这个茶叶有个透澈的了解。我让消费者越懂茶,他越喜欢去研究茶,他反而会越喜欢去喝茶,他懵懵然的时候,他反而对这个东西还会排斥。"卖"透明"茶,赚"透明"钱,走好以后的路,陈世伟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