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广州百年粤剧茶楼纷纷改建现代餐厅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中国茶网资讯: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可以听粤剧的茶楼有二三十家,至如今能上演"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酒楼,羊城仅存五家,均集中在老城区。4个多月前,若下午时段行走在龙津东路,路过712号的荣华楼,这座

中国茶网资讯: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可以听粤剧的茶楼有二三十家,至如今能上演"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酒楼,羊城仅存五家,均集中在老城区。

4个多月前,若下午时段行走在龙津东路,路过712号的荣华楼,这座始建于1876年的老字号会从二楼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和乐队伴奏声。而今,虽然这里依旧车水马龙,但二楼曾经的戏台已经拆除干净,改造成了现代餐厅。

此处再无粤剧,荣华楼已不再是一座可以听戏的茶楼。

"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可以听粤剧的茶楼有二三十家。"驻唱荣华楼近7年的云峰剧团团长嘉华,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粤剧风光,慨叹当下唱粤剧的茶楼仅剩云峰剧团新驻唱的凤安龙胜酒家。而细数下来,能上演"一盅两件、唱曲看戏"、坚持每日唱曲的酒楼,羊城仅存五家,均集中在老城区。

【消失】

荣华楼改面无戏台

荣华楼装修停业,不再唱戏。

近日,记者走访时发现,荣华楼并未按原计划开业。主楼一楼卖荣华楼点心,右侧附楼卖西关小吃,备受关注的主楼二三楼内部装修尚未完毕。电梯安装完成,但未投入使用,通往二楼的楼梯并未伤筋动骨,仅作了外表翻新,阶级铺有深色瓷砖。二楼和三楼的墙身粉刷一新,加上四面的玻璃镜面,显得颇為现代时尚。

据悉,荣华楼确定由知名连锁餐企--点心皇子接手,继续传统餐饮服务。虽然业主单位并未公开表示荣华楼是否再唱戏,但二楼的折子戏舞台已经被拆除,未见重搭建新的戏台。而且驻唱的云峰剧团已于今年9月,同海珠区工业大道北的凤安龙胜酒家签下一年唱戏合同,该团也未收到荣华楼复唱的邀请。

云香"回光"两月终收声

与荣华楼命运相似的另一老字号是云香酒楼,位于越秀区东华东路342号,始建于1904年。今年8月16日晚,云香楼上演最后一场夜曲。至今,这座百年老字号再无粤曲声。

曾驻唱云香楼的珠江曲艺团团长陈树荣介绍称,"我和云香酒楼的老板是好朋友,上个世纪90年代,曲艺团就在那边唱粤曲,非常红火。"但今年试唱的两个月,却已经没了当年的魅力,云香楼的经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带动。"每天晚上老板都把营业收入给我看,酒楼一个晚上的营业额从没超过我们的赏钱。"

陈树荣為此颇感无奈,"无法唱下去有两个原因,一是酒楼人手紧缺,二是酒楼硬件跟不上。"

记者走访云香楼时,这座老字号的一楼仅作接待使用,座位均在二楼和三楼的大厅里,唱曲的舞台设在三楼。据云香楼的负责人介绍,"之前每天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唱戏,平均就三四十人。一晚唱下来,服务员的人工费、水电费等加起来,是亏本的。"停唱4个余月,三楼的舞台上已经摆了两张围桌。舞台的两个小音箱和四个小聚光灯仍在,已铺满了灰尘。

【依旧】

大同每天听眾两百人

与荣华楼和云香楼的曲艺失声相比,靠近南方大厦的大同酒家却另有依旧热闹。下午2点不到,大同酒家6楼戏曲场的屏风已经摆好,写明入场茶位最低消费12元。驻唱的珠江曲艺团乐队,一早就座完毕,演员未登台,台下已经满座。上了年纪的老广们,佔个座,拿壶茶,挑几件中意的点心,便安心等著粤曲开唱。

记者走访的当天,来自文昌路的黄姨已经退休,坐在她身边的两位阿姨一个从黄华路过来,一个从海珠过来,三个人就是在大同酒家听戏认识的,还成了好朋友,每天都相约著下午来喝茶听曲。

陈树荣介绍称,"原来是从2时15分唱到4时15分,听的人很多,就追加了15分鐘,从2点开始唱。平均一天能有200人至220人左右,热闹一点的周末就有300多人。"曲艺团每天排15至16个节目,曲艺团每个茶位收取1.5元,其余的收入靠听眾打赏。"和政府扶持的团体比,我们活得不会比他们差。"陈树荣对自己的管理与经营颇有信心。

凤安龙胜可看带妆折子戏

在荣华楼停业期间,羊城市民惋惜的同时,也相当牵掛驻唱的云峰剧团何去何从。停演近一个月,云峰剧团在"河南"的海珠区工业大道北21号凤安龙胜酒家,顺利开唱,并沿袭带妆折子戏的传统,每天都有两出折子戏上演。每周的折子戏曲目,都用红纸黑字粘贴在告示板上,放置在酒楼门口,以吸引戏迷入场。

记者两度前往凤安龙胜酒家,即使是非周末,上座率依旧可观,周末的上座率几近满座。据凤安龙胜酒家的工作人员介绍,剧团进驻之后,下午茶的生意确实有显著变好。由于云峰剧团的入驻,这里也成了广州一景,甚至有外国人慕名前来拍照。云峰剧团团长嘉华介绍称,他们已经与凤安龙胜酒家签了一年合同,云峰一如既往进行粤剧表演,"还在茶楼带妆唱粤剧的剧团,就只有我们这一家。我们就是搞粤剧的,一定要带妆唱给观眾听。这一行现在不是很景气,如果我们不把质量搞好,会更加流失观眾。"

面孔

云峰粤剧团团长嘉华︰家族四代唱戏 离开17年再回戏台

■云峰剧团在演出。

已经在肇庆连续演出近一个礼拜,中午才从肇庆赶回广州的嘉华,昨日下午连家都没回,先到了凤安龙胜酒家。记者见到他时,是下午3点左右。采访前,他提醒记者,待会儿他还得上台唱戏。

由于时间紧张,他没来得及带妆,搭档周靄玲穿著礼服站在他身边,两人唱了一出《六月飞霜》之"大审"。开口唱了两句,就有位阿姨走上来,给他们每人10元赏钱,之后,陆续有十余位听眾上来打赏,一场唱下来,两人各收到近500元赏钱。

嘉华出身粤剧世家,其舅公是著名的粤剧丑生绿衣郎,父亲黄海安是广州市粤剧团的演员,母亲小文卿是南海粤剧团的花旦,而今,他自己担任云峰粤剧团团长的同时,也是肇庆粤剧团的台柱。而他的女儿黄韵静,是江门粤剧团的扬琴和古箏伴奏。"实实在在的四代唱戏,感觉我自己就生来是干这行的。"嘉华说,现在的他很感谢父亲把他带入行。

但他的粤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谓随著粤剧的更迭而险些触礁。"我自己也转业过,1987年转业,整个1990年代,都不接触粤剧。当时经济气候很差很差,而我正年轻,要成家立业。"转业前,嘉华是广州羊城粤剧团的一员,"相当于白云区的区粤剧团,后来政府卸包袱,把粤剧团就地解散,可以分配到别的行业去。一开始我不想转行,还想干粤剧,就跑去别的粤剧团,但去一个散一个,我就死了这条心,自己也就转业了。"由于正年轻,嘉华说自己也没有恐慌,只想著从头开始。

对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的粤剧演员而言,转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我初中毕业,14岁就开始干这行,转业后,才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自己又去读书,暨南大学经济管理大专毕业。1996年去读夜校,有职称有文凭才能立足。"嘉华说,虽然不再接触粤剧,但生活中并没把基本功放下,只要有时间就练,保持身段。

搁浅了17年之久,直到2004年罗家宝青年粤剧团招人,嘉华才重拾老本行。"我做粤剧的心是不死的,又重新出来做这行,一出来就干到现在。"重回舞台,嘉华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会成熟很多,以前年纪小贪玩,把粤剧当成兴趣。再出来时,就当它当成自己的事业,终身的事业。"

说起近十年的坚持,嘉华描述称,"做这行,很好说不上,很穷不会,能够维持下来就算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干这行,做下来的都是有粤剧的心才干,不爱好这行就不会上这个舞台。"

他越发认為,"自己觉得,干这行,不会浪费自己。"

云峰粤剧团每天下午在凤安龙胜酒家準时开唱,是仅剩的带妆唱戏的茶楼。

【三问民间戏曲】

谁在坚持?戏楼无一不在老城区

"大概是1996年左右,在云香楼唱戏曲,每天很早就坐满,非常红火。"

"以前光唱粤剧的茶楼就二三十家,到处都有得听。"

从一段段回忆中,不难看出粤剧曾经的辉煌。但从目前罗列出来的民间戏楼地图,不难看出,仍可以听戏的茶楼,无一不在老城区。"大多集中在荔湾和越秀、海珠这些老城区,其它地方都不好。这里比较传统,外地人都知道这里有粤曲听。"珠江曲艺团团长陈树荣说,他也接到一些新城区的酒楼邀请,但大多环境不理想,理想的酒楼又不想增设唱戏项目。

"算是坚持吧,在广州粤剧表演平台不多,唱下来很困难。"云峰粤剧团团长嘉华说自己的团队确实是在坚持唱戏,"没有政府扶持,靠演出,靠兄弟姐妹们撑下来的。收入就靠打赏、茶位费和外出接单。每天的收入不稳定,维持下来,职工平均月薪2000元左右。"

如何坚持?民间巡演与在茶座坐唱并举

陈树荣对民间的曲艺团有著自己的定位,"公办粤剧团上台表演完就走,我是把它当生意去做,要建立和听眾的关系。"他说,"我们演出时,在收入方面有自己的一套,不向酒楼收演出费,一个观眾的茶位收一块五,我们团率先搞这个制度。以前是酒楼包场,400元或300元一场,这样搞我觉得不行,团队就没有责任了,不管旺也好,淡也好,没有责任。酒楼是皮,团队是毛,没有皮,毛也不行,所以关系一定要处好。现在,大同酒楼的经营我都会参与其中。"

云峰粤剧团的经验是两条腿走路,一个团在珠江三角洲巡回演出,一个在茶座日常唱戏。嘉华介绍,"唱粤剧的人都知道,广东最好的粤剧市场在粤西,它的市场面很大,那里一年四季都有粤剧唱。这跟经济、民俗有关系,每个村有什麼节日或喜事都要请粤剧团做大戏。当地也有很多粤剧团,从业人员很年轻,粤剧在粤西的气候非常健康。"

自2009年接手云峰,嘉华坚持广州茶楼的带妆折子戏,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开拓粤西市场,擦亮了云峰剧团的招牌,"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好。争取把经济带动起来,把品牌打响。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云峰。"

如何传承?粤剧是文化永远不死

被问及是否会担心广东戏曲不在时,陈树荣很坦然地回答,"粤剧肯定不会消失,随著时间推移,稍稍有点影响,但这种形式和类别,肯定不会消亡,粤曲肯定有人听。"

嘉华认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毕竟是地方剧种,有悠久的歷史。粤剧本身就是传统的东西,就是文化本身,文化你不能丢掉,最起码在广东,我们的品牌就是粤剧,别的地方就别的地方戏,地方戏是代表当地的,有共鸣的。"对于粤剧的传承,嘉华认為最重要的在基础教育,"政府繁荣扶持振兴粤剧,不应该是一两年的事情。喜欢粤剧最基础的是认识粤剧,你不认识,没有能力欣赏,只能是看热闹。最好把粤剧当成文化,让小学生、中学生认识它,才能慢慢吸引他们来听。年轻人不抗拒了,并知道传统剧目的背景是什麼,就成功了。粤剧不过是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更深奥的传统文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