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五通桥区“四位一体”规模打造早茶基地
中国茶网资讯:乐山市五通桥区气候温润、土壤肥沃,茶叶发展的历史悠久,"早"是全区茶叶产业的重要特点,春名茶较峨眉山等地提前7-10天上市,是乐山传统的早茶基地。近年来,五通桥区抓住五犍沐茶叶产业带建设契机,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创新开发模式,茶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超常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茶园面积3.2万亩,2013年实现茶叶总产量1200吨、销售收入900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近万元。
用整合方式实现规模打造
一是科学规划。制定五通桥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到2016年,依托"五犍沐茶叶产业带"建设,用5年时间,沿鲝金路-刘家山-一江村-犍为县舞雩乡高龙村一线,覆盖金粟镇、辉山镇、桥沟镇、杨柳镇、金山镇,打造15公里5万亩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其中新建生态标准化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劣质茶园1万亩。通过茶树良种苗木基地、标准园、万亩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区现代茶叶产业基地的发展,实现茶农收入翻番目标。二是整合项目。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道建设、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刘家山村、一江村、争鸣村三个村,改造标准化茶园4530亩,新发展标准化茶园6525亩,修建机耕道、硬化道路 10.5公里,修建蓄水池35口、囤水田150亩等,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茶叶发展的条件。三是连片打造。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带动、项目资金补助,对规划区范围内连片发展的茶农给予补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规模化发展,成功用2年的时间新发展茶园1.7万亩,是建区26年发展面积的1.1倍,实现规模成倍增加。
用科技手段提升质量效益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围绕早发、饱芽,制定五通桥绿色食品茶叶早茶生产技术规范,改冬剪为夏剪、冬肥为秋肥,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推进茶园建园品种良种化,全部选用无性系良种"中茶302、中茶108、福鼎大白"等名优品种,茶树良种推广率达100%。推进茶园标准化,规范等高开梯筑台,配套种植技术、基础设施,实现生态建园。二是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采用太阳能诱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效解决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保障茶叶质量安全。采用配方施肥提高茶叶质量。推广茶叶修剪机、茶园耕整机、抽水泵等新型实用农机具100余台(套)。三是高标准地培育现代茶农。采取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茶农认识和管理水平,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川农大教授等专家开展建园、种植、修剪、施肥、病虫防治、采茶、制茶等管理先进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6期4900人次。
用生态模式拓展产业功能
一是茶花间作模式,拓展生态功能。与花木业发展相结合,淘汰茶园内有异味或与茶叶争肥、争水、争光的非适宜树种,推广间种桂花、银杏、桃子、柠檬等,形成茶-林(果、花)生态种植模式,在改善茶园微生态系统的同时,提高了产业效益,每亩年增加收益500元以上。二是茶旅共生模式,拓展休闲功能。把茶叶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引资、融资等多种途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打造茶园观光、休闲、体验、茶叶生产及农家乐为一体的刘家山生态观光园区。三是茶村相融模式,推展新村功能。按照前庭后院的农家模式,在刘家山村、一江村规划建设新村聚集点 2个,大力开展农房改扩建和风貌塑造,力争用3-5 年时间,把刘家山村、一江村建成产业兴旺、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美丽新村。
用健全机制实现强力推进
一是激励激发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带动、茶农主体"的运作模式。整合项目8个,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改造、新建茶园的良种补贴、机具购置补贴、绿色防控补贴、基础设施补贴等,带动农户投入茶园建设资金达4000余万元。二是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一江村、芽之春等茶叶专合组织,采取"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规划、良种、种苗标准、移栽规格、栽培管理技术"五统一",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三是考核督促机制。将茶叶产业发展纳入镇(乡)、部门目标管理,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