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茶》纪录片讲述中国的茶文化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中国茶网讯:2013年11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该片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的茶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国茶网讯:2013年11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该片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的茶文化,似乎并未以人讲茶,而是"茶"在悠悠然讲述发生在它周围的人的故事。《茶》提供了一个通道,使我们得以在氤氲的茶香中一窥茶背后的那些人和事儿。而《茶》的总导演王冲霄作为一名爱茶人,在长达三年的拍摄过程中,对于茶的体会比常人更深一些。

茶的视角

不知道为何,在看《茶》的时候,心里慢慢浮起怀旧的味道,是儿时和外公一起喝菊花茶,偷偷吃茶里冰糖的记忆。那是"过去"遗留在了舌头上吧,是过去的香气透过荧屏缓缓熏香了现在。片子的什么打动了我呢?我冥思苦想,是视角的问题。好像这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滋润中国人心灵的茶在片中突然开口讲话了"喂,你知道我身边发生的故事么?"

为什么会采取"茶"和"人"倒置呢,片子为何让茶开口讲故事?

王冲霄说:制作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三年前最初开始策划此片时,拟定的标题是"茶,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想法还比较传统,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茶的起源、茶是如何传播并改变世界等等。为此节目组整理积累了超过百万字的素材,包括茶各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百多个有关茶的历史故事。

搜集资料结束后,节目组开始对人的采访,接触了大量的茶人茶事后发现,从种茶、制茶到最后喝茶的这个过程,最能引起人们兴趣,最能带来心灵的感动的,还是隐藏在小小茶叶后面的人的故事。事实上,爱茶的人想了解有关茶的各类知识,完全可以采用看书查阅等种种方式;而茶人的故事,却是难以寻觅的。恰巧纪录片的长项,也是纪录片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去讲述"人"。所以,在一年多的采访结束后,节目组对片子做了调整,与其单纯讲茶,不如让茶去讲讲人吧!

茶的魅力

最初吸引王冲霄去拍摄有关茶文化的片子,还是茶本身,以及茶本身带有的特质。

王冲霄在2003年拍摄故宫时开始正式接触传统文化。他说,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故宫,它里面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故宫中所呈现的文化,即是庙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中国文化中的另一面,即是江湖文化,就是庙堂之外的中国民间文化,比如中国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少数民族的风俗等。

而茶文化打通了江湖文化和庙堂文化之间的通道。人们既能在紫禁城里看到,皇室尊贵精美的茶;也在文人雅士的书房中,嗅到风雅出尘的茶;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有柴米油酱醋茶。在中国的文化中,很少有文化现象能打通几乎所有的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却无一例外的欢迎这神奇的"液体"。

世界上的文化传播往往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灌输,带有侵略性,带有诸如战争、殖民等很多不愉快因素。而茶的传播过程是温柔的、流动的,要一个别国的人接受茶,并不要冰冷的枪支和传教士的滔滔口水,只需要在那人面前放下一碗温润的茶汤。除了打通了中国的社会阶层,茶也沟通了世界。世界上大约有六十多个国家在制茶,喝茶的人不计其数。茶传播到一个国家,就能跟当地的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

王冲霄说,茶非常打动他的一个特质,就是它的温和、包容。日本人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英国人也认为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骄傲。茶打通了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向世界展示了它包容的一面。

茶的传播,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舌尖上的输出,本不只茶这一项。鼎鼎大名的中华料理,因带给人们味蕾的享受而为世界熟知。但是,如果把中国的美食和茶放在一起,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茶文化能够被东西方文化都接受并很好理解的。相比美食而言,茶含有更多文化、更多哲学、美学上的意义,更能在精神层面上来影响其他的国家。

茶的漫长历史

在《茶》纪录片的第三集"烧水煮茶的故事"中,香港茶人复活了"唐代煎茶"的整个过程,中国径山的和尚邀请客人参加了宋代的茶宴,千利休的后人也摆出了整套日本茶道的仪式,一个个有关茶的古老仪式的重演,王冲霄似乎想来唤醒当代中国沉睡的茶文化意识。

就这个问题,他的问答很简单:没有这个野心。

王冲霄说:其实现代人没有必要去拘泥于古代那种喝茶的方式。通过一碗茶汤来体味生命的意义时,中华民族和日本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中华民族选择了不停的创新。而日本人一直坚守着传统的茶道。日本现代喝的茶汤跟五百年前千利休时代喝的茶汤是一个味道。这是日本对文化的坚守。而中国人不一样,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亚文化多种多样,正是各种不同文化在中国碰撞交融,才激发了中国人蓬勃的文化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几乎给"茶"一个朝代带来一个改变,似乎无穷无尽。

因此当王冲霄谈起有些人说的"中国民族是善于遗忘的民族"这句话时,并没有同意这句话。

他说: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胸怀来想的话,这也说明中华民族是非常具有创新能力的。落实到茶这种形式时,就能发现,从汉代有了非常完备的喝茶形式后,到现在,两千多年来,我们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化。中国茶艺的第一个高峰:唐代的煎茶法在精致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从纪录片中再现的唐代煎茶器皿就可看出一二。

宋代更近一步,宋人对茶的热情没有止境。点茶法大兴于宋朝,宋朝的文人们更是将茶的精致推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不可超越的巅峰。苏东坡曾盛赞茶'纯洁无暇',有如刚正不阿的有德君子。

经过元代的冲击后,到了明代,中国茶艺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由点茶变成泡茶,既一下子解放了对茶的限制,也释放了中国人热爱自由的精神。唐宋时期,人们可以喝到的茶的味道只有几种。明代泡茶法流行之后,各种茶才开始大量的创新。中国人在制茶的各个方面,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茶有了千变万化的味道和香气,并包含了各种文化在内。

明代泡茶法一直延续至今,或许这种自由随性的喝茶方式,也暗暗符合了中国文人推崇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精神,在严肃正统的儒家文化压抑下,文人对于自由的追求都化作了袅袅茶香,蒸腾而上。相比中国茶艺连绵不断的变化,日本在学习唐宋时期的茶艺,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后,茶道在日本似乎几百年来如岩石一般巍然不动,这也是日本人引起为傲的地方。但王冲霄认为一直宣称从未改变的日本茶道事实上也在悄悄地变化、发展。

他说,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一旦他发现有顶尖的文化现象,就会采用很坚守的状态。日本学习了唐宋时期处于巅峰状态的中国茶艺,发展形成了本国的茶道文化。虽然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由于日本人热衷学习西方,茶道受到很大的冲击。但还是有一小撮日本茶人在坚守茶道。就像片中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重振时,茶道文化作为一种心灵救赎的方式,又开始复兴了。

茶道在日本复兴,相比之下,中国的茶艺却依旧沉默。对于中国的80后、90后来讲,中国茶艺或者茶文化是很遥远的。这种遥远不仅指的是历史带来的距离感。说起来,中国的年轻人平时喝咖啡饮料等更多,传统的中国茶艺似乎只存活在发黄的古书里。《茶》纪录片中放入了"唐代煎茶""径山茶宴"等古老的中国茶艺,这些优美、典雅、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因子的茶,毫无疑问将引起年轻一代对茶文化的向往。中国茶人"复活"唐代煎茶或者径山茶宴,在王冲霄看来,是有很大文化价值的。现代茶人对传统茶仪式的追求,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会有创新,追求的行为和结果都蕴涵着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向往和尊重。

王冲霄对于《茶》这部纪录片是否会引起80、90的年轻一代了解茶文化的兴趣,持着非常谦虚的态度。他说:80、90后接受传统茶文化的熏陶这件事本不是这短短一部纪录片能考虑、能做到。这应该是中国现代茶业中人应该思考的。

在他看来,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人们喝茶的方式是非常简单的,比如英国人就喝袋泡茶,即使喝散装红茶,方式也很简洁。日本人就喝绿茶、抹茶,也非常清晰。而现代的中国人喝茶是很模糊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一杯茶正确的价格。茶的价位垂直变化非常大,同一种茶的价格可以从几十元到几万元,这样不仅是年轻人,即使喝茶很多年的老茶友也会很困惑。

王冲霄说:茶经历了唐宋元明的几个朝代的变革后,到现代,中国茶需要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精英文化在复兴,比如现在的茶人去复原唐宋精致的茶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本在炒作茶叶。资本喜欢昂贵、顶级的茶,一个个关于茶的神话漂浮在中国上空,普罗大众在选茶时被它们的阴影笼罩,无法理性选择。这不是说顶级、昂贵的茶不能出现。顶级的茶一定是和相应的精英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定要蕴涵精致、高雅的文化,而不只是暴发户用来炫富的"奢侈品"。

日本的茶道风行日本的贵族阶层,在日本的精英文化中创造了积极、质朴却高雅的、丰富的文化氛围,不是仅仅为了炫富。而现代一些人在炒作茶叶时,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虚荣的奢侈品,而完全忽视了顶级茶应有的文化内涵。

而且中国的大众茶现在还处于弱势状态。前几年,茶行业的人都在追求高端茶。现在他们应该着重去发展大众茶,使普通民众能够喝到明明白白,简单清晰的好茶。媒体也应该宣传普通百姓消费的起并能在其中体会到人情冷暖和人生意义的干净茶。

虽然说推广现代茶并不是他们这部纪录片要表现的主题。但在拍摄调查过程中,王冲霄发现星巴克现在推出了茶,很多咖啡、饮料企业也都把目光对准了茶,因为茶相对咖啡、可乐来讲,更健康,更能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在这么多传统的饮料企业都在研究茶的时候,这对中国茶业既是一个考验,也是机遇。生产出时尚的、清晰健康、能让年轻人接受的茶,也是中国茶业现在面临的一个大的命题。

茶汤里浓浓的怀旧味道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满满是对20世纪的怀旧感,电影里的大人们都沉浸在旧时的电视节目和电影、日常生活里,不想回到现实。说实话,中国茶其实也一直在"怀旧"的深坑中,因为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论从哪种角度讲起茶来,先燃亮的总是它过去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为满足大众对茶的需求,茶叶生产逐渐工业化,机器制茶大肆冲击传统手工制茶,使之慢慢消亡。许多名茶的手工制作方法已作成为文化遗产,《茶》这部片子里面收录的手工制茶人也多为中老年茶人,因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手工制茶。再过若干年,片中展现的制茶方式或许将真正消失。人们将只能从影像中来窥探曾经的手工制茶。想到这里,片中那些古老的制茶、喝茶方式,都透漏出淡淡的感伤。

虽然感伤,《茶》却不无矛盾的介绍了中国茶叶现代化第一人:张天福,他发明了中国第一台茶叶的"手揉机",开启了中国茶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与现代糅合进一部片子,既不无惋惜的怀念过去,又期待未来可能有的欣喜,这种矛盾情绪往往是中国文人"柔肠百结"的原因所在。

王冲霄说:现代化是中国茶业不可逃避的宿命。节目组都是文艺情结很浓的人,他们都也避免不了这种矛盾的情绪。一方面,单纯从审美角度看,传统手工茶艺是美的、是历史的精髓,人们希望它能够永世流传。另一方面,茶叶的现代化、机器化是大势所趋,从理性角度看,它的确对整个社会有价值、有意义。

关于传统制茶与机器制茶,很多人都存在一个偏见,就是认为传统制茶肯定比机器制茶的味道更好。针对这一点,王冲霄的观点很中肯。

他说:两种制茶法,硬要说谁高谁低是偏执的。手工茶不确定性很强,传统手工制茶首先要看茶叶工艺师的能力,其次要考虑诸如外在环境的影响等很多其他因素。机器制茶是非常稳定的,包括茶的质量、卫生等等。可以说,'天然的手工茶一定比机器制茶要好'是大众的一个误解。虽然在片中展现的顶级制茶师傅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中,我们感受到手工制出的茶是非常好喝的,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大众喝的茶还是机器制茶。在我们采访过程中,也去过很多茶的生产线,了解整个过程,中国的品牌茶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大众产生误解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是中国现在缺少对茶理性、普及性的宣传。相比中国,日本对茶的宣传可谓无处不在。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王冲霄发现在中国,不同的茶种、不同地域的茶,各有不同的人在宣传。所谓宣传,无非是大讲特讲茶叶的保健功能、茶叶的各种神奇故事,目的是销售,只能为茶带上功利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外壳,使茶变得更加不可接近。而且,即使是这样的茶叶宣传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茶种之间的隔离,地方之间的隔离最终会损害茶业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播。

近几年,资本炒作茶叶的事件层出不穷。虽然茶叶炒作也是对茶的宣传,但这种宣传对中国茶业发展起到的影响却是负面的。因为茶叶一波波的热炒而被误导的公众,在各种噪杂的宣传声音中,已经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最后可能直接放弃喝茶。目前中国茶业缺少对于中国茶一个整体的、理性的宣传。像《茶》这种人性化、理性化的纪录片宣传就更少了。如何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让公众接触茶清晰的讯息也是目前茶业中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不完美的时空,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这是纪录片的主题词,这句话的来源是日本文人冈仓天心写的《茶之书》。原文是: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茶本身真正蕴涵的最感人的正是"人追求完美的故事",这种完美,不仅指茶,也是人生;这正是《茶》要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