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口感,茶叶通往消费者的捷径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日前笔者把武夷山高端红茶"金针梅"送给了圈内的十几位财经学者,没想这些平日里专注"涂鸦"的书生们还有不少懂茶的,引来一片叫好声自不在话下,在QQ群里相互交流着对"金针梅"的认识,这种以"大红袍"岩茶原

日前笔者把武夷山高端红茶"金针梅"送给了圈内的十几位财经学者,没想这些平日里专注"涂鸦"的书生们还有不少懂茶的,引来一片叫好声自不在话下,在QQ群里相互交流着对"金针梅"的认识,这种以"大红袍"岩茶原料制作的红茶,口感柔棉、回甘悠久赢得一致好评,大家纷纷去写"品后感",财经评论员吕谏的预设标题《雪夜煮茗梅花香》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引来大帮"嘴馋"的向笔者伸手。。。。。。

许多"懂茶"的人认为,茶叶就是要坚守"传统",如果与传统的口感相去甚远那就不是好茶,这种观点对中国茶行业的影响很深刻,因而也制约着中国茶叶产品的创新。好在茶行业之庞大,敢率先吃螃蟹的茶企也还大有人在。笔者曾经还把武夷山的"桃渊茗"牌"大红袍"岩茶和顺风堂的"六木"牌"大红袍"馈赠给异地的友人,这两家也是凭产品"口感"创新出名的茶企,喝了他们的茶就令人难以忘怀,那种与众不同的"香"与"醇"总让人记忆犹新,这也是"桃渊茗"茶叶能够横扫大上海百家卖场,"顺风堂"茶叶能够频繁收到网上订单的原因。

《宜宾日报》的朋友给笔者寄来"川红工夫",不懂品茶的笔者把茶叶拿给福建茶企老板鉴品,福建茶企立即表现出批量采购的兴趣,该老板告诉笔者"这茶叶口感很好"!按理"川红工夫"算是中国红茶中没有悠久历史的茶叶,而实际上"川红工夫"的口感就为其市场赢得了未来。

笔者前些时间买来几款"立顿"茶研究其包装,没想到妻子和年幼的儿子都喜欢喝"立顿",问其为啥喝"立顿"?回答是"又香又甜--好喝",难怪中国的年轻人大都被"立顿"所折服。中国茶企对于"立顿"产品了解不多,这可能源于中国茶企对"袋泡茶"的不屑一顾,因而认为"立顿"茶叶不就是简单得不行的"袋泡茶"。但"立顿"在欧洲能够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日常饮料的"立顿"茶叶,其"口感"被欧洲消费者所接受无疑是产品畅销的前提。

对任何食品来说,口感都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种口感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消费者感性评判。"口感"对与消费者来说是简单的识别产品办法,但在中国茶叶界可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饮者是否够资深的表现,常听一些茶叶界人士品茶时发表的评语,总是过于深奥,对于喝茶不专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那种几乎成"茶精"的领悟是永远学不会的。而象"立顿"茶叶那种连笔者不满十岁的儿子都能品出的口感,就是与消费者零距离的口感;象"桃渊茗"茶叶那种不需要专业就能闻出香味的"大红袍",消费者就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现代消费者要的就是这种直截了当的体验。

中国的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品种、生产工艺、包装、渠道都几乎处于同等水平,千百年来缺乏创新的中国茶行业,如今仍然有太多的茶企对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本应属于全人类的大众饮品,一直被茶企披上神秘的面纱,各地每每进行评茶大赛,资深的评委都是一些老茶农,被评委们一致认可的"金奖茶"在市场上却难以被消费者认同,使中国茶叶远离缺乏资历的初学者,让"立顿"、"康师傅"们有了可乘之机。

从武夷山茶叶行业情况来看,在外地市场广受认可的产品都是那些具有创新性的茶企生产,而获得"金奖"、"茶王"之类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这种现象告诉茶企"迎合消费者的认知才是硬道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