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泌尿系统结石高发 当心结石堵塞“下水道”
健康提醒
夏季是泌尿系统结石的高发季节。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郭正辉教授介绍,5%-1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尿路结石,我国尿路结石的发病率为1%-5%,而南方地区由于地域气候等因素高达5%-10%。
尿石症有什么症状?郭正辉教授解释,尿石症可以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会有血尿、腰部疼痛等症状,下尿路结石会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不畅等。
与饮食不慎密切相关
预防尿路结石,不但需要注意自身的代谢性疾病,还要重视日常的生活习惯,郭正辉强调,特别是饮食,和"下水道"健康息息相关,郭正辉教授提醒,三类高发的结石都是和饮食不当有关。
一个是草酸钙结石,这占结石的80%以上,饮食上需要少吃富含草酸的食物,同时需要适当控制饮用浓茶水和维生素C的补充;其次是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和尿酸结石,约占结石的5%-10%,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多是感染后形成的结石,而碱性尿易形成磷酸铵镁结石,饮食上宜低磷酸钙饮食并宜食酸性食物,而尿酸结石的患者,则应少吃产生嘌呤的食品如动物内脏、海鲜、牛羊肉、煲汤、果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结石的形成,与患者长年累月过量摄入某一类食物密切相关。郭正辉提醒,要预防结石的发生,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因为某种食物好吃就"情有独钟",必须合理均衡饮食。即使检查出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素需要某种食物来补充时,也不宜经常性大量进食,因为消化吸收不了就会给"长石头"创造了空间。
高蛋白饮食增加尿石症风险
郭正辉教授指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白质摄入过多,而尿石症发展过程及流行病学研究均证实,尿石症的形成与蛋白质的摄入有密切的关系,食入过多的动物蛋白,如:猪肉、牛肉等,可导致尿液中钙和尿酸含量增加及枸橼酸盐的减少。尿钙和尿酸是形成尿路结石的物质基础,而枸橼酸盐是一种尿石的抑制物质,其含量减少进一步增加尿结石形成的的危险。
所以,预防结石应该合理饮食,佳肴虽好,不可贪食,避免给石头创造机会。
饮水少是主因
有些人会觉得喝的水质较硬,含矿物质较多,易得尿石症。郭正辉说:"这种说法在民间很普遍,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水可以分为软水和硬水,钙镁离子含量高的是硬水。国外研究显示与软水相比,硬水能显著性提高尿钙浓度,而作为结石的保护因素,柠檬酸盐的比例下降,因此增加了患尿石症的风险。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居住在软水和硬水地区居民医生中肾结石发生总数相似,也没发现水的硬度和尿草酸盐或尿酸的排泄变化间有明显相关性。由此看来,由于研究普遍认为水的硬度是通过影响尿液成分及尿液的饱和程度从而影响结石发病的,虽然尚无明确有力的证据表明硬水会导致结石风险增加,但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
郭正辉提醒,夏天到了,由于大量出汗、喝水少,尿液浓缩使晶体过饱和,促进晶体沉淀形成,加上夏季暴露于阳光下时间长,紫外线照射皮肤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和维生素A合成增多,维生素D和维生素A可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尿液中排泄钙增多,尿内结石物质易产生结晶核,使结石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治疗方式大相径庭
在很多的尿路结石患者的认识当中,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直接将结石清除,但是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不同位置、大小不同的结石,治疗方法差别可以很大。
郭正辉教授表示,对于直径<6mm的肾、输尿管结石,尿路无梗阻,通过内科治疗后大多数可以自行排出。如果结石较大或内科治疗无效,则需要行外科治疗。
对于肾结石直径小于2.0cm,输尿管上段结石直径小于1.0cm可首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碎石效果好,创伤小;如果肾结石直径大于2.0cm,那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首选方法,但有一定出血风险;另外,对于输尿管上段大于1.0cm的结石和输尿管中下段的结石可选择输尿管镜碎石的治疗方法。最后,开放性取石手术基本都淘汰了,除非先天有畸形,要把梗阻先解除,或有其他特殊情况。一般不提倡切开取石。
■温馨提示
如何预防尿石症
专家支招如下几点:
1.每天喝2000-3000ml水,以增加尿量,稀释尿中形成结石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亦有利于结石排出。一般每次50-100ml水,最好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2.睡前加饮水1次,保持夜间尿液稀释状态,可以减少晶体形成。
3.饮水主要以纯净水和白开水为主,适当喝柠檬水,少喝矿泉水。
4.注意饮食均衡。少吃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要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多摄入膳食纤维。应该控制进食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肝脏、海鲜、啤酒等。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通讯员 王海芳 赖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