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云南岩茶之乡”让马台古茶山春暖花开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要了解马台茶的秘密,全河村是一个最好的观察窗口,繁华的茶叶交易折射出马台与邦东茶地位的变迁。全河当临沧去邦东与马台之要冲,70年代初期先后修通了临沧去马台,去邦东的公路,都要经过全河这个三岔路口:以全
  要了解马台茶的秘密,全河村是一个最好的观察窗口,繁华的茶叶交易折射出马台与邦东茶地位的变迁。
  全河当临沧去邦东与马台之要冲,70年代初期先后修通了临沧去马台,去邦东的公路,都要经过全河这个三岔路口:以全河为中心,到临沧城31公里,到邦东32公里,到马台12公里。全河虽然是马台乡下面的一个村子,其规模更像一个小镇,有着邦东与马台两乡最为繁华的街道,事实上它也是这两个乡镇的交通枢纽与"经济首都"。每到空四赶五(即空四天赶第五天)的街天,那杏、南糯、全河、平掌、平河、马台村的老百姓都来赶街。邦东、马台两乡的茶叶交易主要在全河街、邦东街,然后被茶商收了拉到勐海、思茅、临沧、凤庆、广通、广西等地……
  这个村子叫全河,乃是姓全的家族来得最早,几百年前定居在从萝卜山流下的一条小河旁边,他们就把这条小河与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全河。全河其实是三条河流汇集之地,从临沧大雪山流淌下来的平河,从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蜿蜒而来的那杏河,以及源自萝卜山(气候冷,当地人爱种萝卜而得名)的全河,在全河街下面一公里的丁家桥汇集成马台河,然后流入澜沧江。邦东与马台在许多方面极为相似,要说有不同的地方,可能是邦东茶区更干旱,而马台河流众多,大部分茶园都位于河流经过,或者有水源的地方,马台茶常年得到茫茫云海与雪山水的滋润,相较于邦东茶的鲜爽灵动,呈现出有苦底更厚实的一面。
  追溯包括全河在内的马台乡做茶的历史,其实跟临沧大部分地区一样,解放前都是做传统晒青茶,解放后临沧被列为滇红之乡,作为红茶出口创汇的种植生产基地,整个临沧都是以红茶为主。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红茶逐渐在国际市场丧失了竞争力,临沧许多地方发展起蒸酶茶与烘青绿茶。马台由于比邦东更靠近临沧城,商品经济更为活跃,一些茶商早在80年代就做起了茶叶生意,他们从马台、邦东一带收购茶叶,然后拉到思茅、临沧、广通等当时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去卖。在那个做茶更讲究外形与卖相的时代,马台茶叶由于芽头更肥硕,更显毫,卖价要比邦东茶高许多,也因此形成了马台做芽头茶的特色。
  距离全河村不远的那杏村,是从临沧城越过五老山下到马台乡的第一个村子,马台乡做茶叶生意的能人谭正武就于1968年出生在这里,早在1986年他就学做茶叶生意,是引导马台做芽头茶第一人。
  "我通过跑市场,发现思茅一带做单芽碧螺春卖价很高,茶一做出来就被浙江、甘肃的茶叶老板一抢而空。于是,我在96年就引导那杏村老百姓采芽头,我收来做芽头茶,然后拉到思茅去卖。开始,老百姓不太认可,认为只采芽头太浪费,我花大力气宣传了三年,让茶农真正得到实惠,芽头茶才做起来。"谭正武也提及了邦东茶当年卖不过马台茶的陈年旧事,"马台的老茶树芽头比邦东的更显毫,更肥壮。当年,邦东茶没人要,马台茶卖价更高,我们去邦东大量收茶拉临沧卖。到了2004年普洱茶价格起来,邦东茶价才超过马台。2006到2007年,邦东茶被爆炒,高的到一百多元一公斤。"
  在某种程度上,马台茶叶成也芽头败也芽头。在席卷马台乡的芽头茶兴起以前,比邦东老百姓更勤快的马台茶农虽然也砍了许多老茶树,但最大面积的古茶树是因为马台人形成采摘芽头的习惯而消失的--茶树矮化之后采摘更方便,芽头会发得更多,产量更高。自从马台乡形成了芽头茶的特色产业,其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就跟邦东分道扬镳,邦东的古茶树以前一直卖不起价,老百姓疏于管理,就这样被大面积保存下来,到了2004年普洱茶价格起来以后,邦东因为拥有遍地都是的大茶树而受到茶商的追捧,成为了今天临沧古茶的一个著名山头,茶价在昔归茶这张名片的带动下快速攀升。
  而马台的老茶园,因为采摘芽头等原因被大面积矮化,这就给外地茶商造成马台没有古茶园的印象,做普洱茶的基本不来马台收茶,即便来收的,也卖不起价,只能拉到临沧与勐海做拼配茶的原料,或者偷偷拉到勐库与邦东,混作勐库茶与邦东茶卖。因为,价格一直卖不起来,马台茶叶就长期走向了"低品质--低价格"的恶性循环,越是卖不起价,老百姓越是去追求产量,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茶农为增加芽头的单产而砍树的。而片面追求产量的结果,导致了马台的茶树被大面积矮化,茶农与初制所加工茶叶也非常随意,品质上不去也是自然的事了。
  过去不入马台人法眼的邦东茶,在2004年茶价起来之后,特别是2008年云南普洱茶进入古树纯料时代之后,走上迥异马台茶的"提质增效"之路。邦东茶品质提升的最大法宝就是,对茶园采取生态管护的方式,将原生态的茶叶采来,按照手工出精品的理念,加工成广受欢迎的高端古树茶。
  在邦东茶兴起这些年,马台茶仍然在做芽头茶的路途上踏步,唯一的变化是,以前绿茶好卖,做的都是单芽碧螺春,后来绿茶不行了,马台人又抓住2009年红茶市场火热之契机,改做单芽红茶(金丝红茶)。至于普洱茶,马台人采取了跟邦东茶错位竞争的方式,也就是邦东做普洱茶的高端,马台就去做普洱茶的中低端。这样一来,马台茶自然就无法走向"提质增效"之路。
  2013年底,我去马台乡采访,有马台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邦东有忙麓茶,马台有马鹿茶。虽然是一句戏言,但这反映出了马台茶产业要真正得到大发展,需要打造类似忙麓茶(昔归茶)这样的名片,也需要建立一条类似邦东茶这样的提质增效路径。局该怎么破,时任马台乡党委书记的李光明想到了招商引资,通过引进真正能做实事的外商来破马台茶叶低水平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长期在邦东推广手工普洱茶,为邦东茶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古农茶业被引进了马台。
  古农茶业的掌门人来马台实地考察后认为,马台茶的突破在于古树普洱茶与古树红茶。在古树普洱茶方面,可以借鉴邦东做手工茶的经验,通过竖立先进典型,并配合以大规模的手工制茶培训,以及提高鲜叶收购价让老百姓得实惠等方式,来大幅度提升马台制作普洱茶的整体水平。在古树红茶方面,可以发扬马台制作单芽红茶的优良传统,但要引入全手工红茶的全新概念,将之打造成古树红茶的极品,从而可以在品质上与凤庆滇红媲美,否则沿袭老路,马台的红茶卖不价,往往被拉去凤庆冒充凤庆滇红。
  岩文从马台做茶的历史传统与特色出发,根据当地所产鲜叶的适制性,将产品的发力方向定位为全手工古树普洱茶与红茶。当然,一流的工艺也需要一流的原料来配合,古农茶业将通过企业、政府与云南岩茶协会的密切配合,来改变当地老百姓茶园种植管护模式,力争在数年内将马台的茶园改造成原生态的茶园。
有了过硬的产品,品牌与市场通路建设也要能跟上。岩文认为要快速地整体拉升马台茶的品牌形象,可以利用马台跟邦东一样拥有古茶与岩石共生的奇特景象,来打造一张放诸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云南岩茶"名片。将马台与邦东列为"云南岩茶"的核心产区,打造"云南岩茶"的双子星座--奇韵邦东、妙韵马台,以向世人展现奇妙的茶石共生景观,及其灵秀曼妙的茶品风格。具体到马台一乡而言,可以"云南岩茶之乡"来扬名立万。
  云南岩茶之乡,告别了普洱茶的山头主义,立足云南最新的名茶资源,打造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品类。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不像山寨茶那样片面追求纯料,结果越做越小,纯到最后,价格高不可攀,产量越来越小,也给B货大开方便之门。在"云南岩茶"这个概念的名下,不但可以容纳马台与邦东这样的核心产区,也可以延伸至云南境内拥有类似古茶与岩石共生的外围产区;根据茶叶的适制性,不但可以做出高品质的普洱茶与红茶,也可以探讨与研发其他的茶类。
  岩文认为,"云南岩茶之乡"这张牌要打响,要做大,不能搞成一家企业的私产,古农将在政府的指导下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平台,组建马台云南岩茶协会,申报"云南岩茶之乡"地理标志,打造雪山下的樱花茶谷与云南岩茶庄园,以期能打通马台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茶产业来带动马台经济的整体腾飞。
  马台海拔最高处是3000多米的大雪山,最低处是海拔700多米的澜沧江畔。2013年11月份,我第一次来马台,李光明书记领我们来到了位于澜沧江畔的马台村海子小组。从大雪山、五老山的陡坡旋转下来,突然置身于一个视野开阔的小盆地,举目一望是炊烟袅袅的村舍,牛羊一路鸣叫着走在归家的路途,远处是一垄垄农田,种着碧绿的蔬菜,收割过的庄稼地露出土黄色的笑颜,更远处是平缓的丘陵一层层地将夕阳下镀着金边的海子村抱在怀中,其背后苍山如黛,高耸在薄雾轻纱之中的是大雪山与五老山的主峰。这些孤傲的群峰越过海子村这块小盆地,向前面因修糯扎渡电站而形成百里长湖的澜沧江心投下平静的倒影。
  这时的我,愿意生活在海子村,守着这雪山下的樱花茶谷,念叨着诗人海子的诗句,在美丽的海子村做一个平静而幸福的农家之子,喂马,劈柴,面朝马台古茶山,春暖花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