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房:遗落在景迈山深处的汉人村庄
发表于:2025-02-0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2日,汉人安土重迁,即便到外谋生活,老了也要叶落归根。而在景迈山有一个汉人的村庄,他们的先民们来自景谷、湖南、四川、广东等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景谷挑着烤酒来景迈山卖,还是从四川、湖南一路做小生意来到遥远的边
汉人安土重迁,即便到外谋生活,老了也要叶落归根。而在景迈山有一个汉人的村庄,他们的先民们来自景谷、湖南、四川、广东等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景谷挑着烤酒来景迈山卖,还是从四川、湖南一路做小生意来到遥远的边疆,乃至参加远征军来到滇西南保家卫国,总之这是一群回不去的人,在一个陌生的异域开始了冒险家的新生活,而他们也被包容的景迈山接纳,成为以傣族、布朗族为主体,多民族和睦相处的一部分。
但历史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平坦,顺风顺水,老酒房自建寨以来已经经历了150年的风雨,如同颠簸在大海里的小船,随时都将接受时代的洗礼,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其相似的经历,也让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异乡客",在老酒房这个新家乡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这息息相关的命运,让他们携手走过晚清、民国,走向新中国,也走向了改革开放。而现在景迈山可谓集世人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景迈茶成为名门望族,景迈山也在向世界遗产做最后的冲刺,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先后打造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而老酒房的汉人还是沉默如昔,就连国民党93师抗战老兵集体隐居的事也湮没不传。可就在这沉默中,我看到了老一辈的开拓与坚守,年轻人的创造精神,这150年来的积淀,老酒房必将创造继芒景布朗族文化、景迈傣族文化之后的汉文化之辉煌。
既然是一个以酒命名的村庄,就让我们首先走到150年前,去探寻让老酒房荡漾着酒香之源头。
那一年,有一家六口人离开了景谷县勐班乡南北寨,带着祖传的烤酒技艺踏上了走夷方的路途。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广东、福建人下南洋,云南人走夷方都是太穷,被逼到远方讨生活,这是中华民族一部充满慷慨悲歌的迁徙史,铭刻着普罗大众的血泪、艰辛以及幸福与哀愁。夷方是指滇西南、滇西边境一线的少数民族地区与缅甸、泰国一带。景迈山靠近缅甸,是典型的边疆土司之地,当时属于孟连宣抚司管辖,后来清政府为削弱孟连傣族土司的势力,借拉祜族大量南下定居如今的澜沧县,势力坐大之机,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孟连宣抚司境内设立镇边厅,这就是现在澜沧县的前身。
这家六口来到了景迈山这个夷方之地,用高超技艺酿出的美酒征服了景迈勐本寨傣族头人的味蕾,被允许在老酒房这个地方居住下来。当时老酒房一带属于勐本寨的荒山,傣族头人给这些后来者分了一些旱地种包谷,但土地严重不够,这些来自景谷的汉人就以烤酒为生,家家都有烤酒作坊,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老酒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工作人员误把老酒坊写成老酒房,以后就将错就错叫老酒房。这老酒房酿酒除了用当地甜美甘醇的山泉水之外,其最大的秘诀在于酒曲配方,用景迈山当地产的名贵中草药来配制,其制成的酒不但醇厚和美,而且保健功能极佳,被当地傣族头人用于招待尊贵的客人,被誉为"头人酒"。老酒房人将自家酿造的美酒挑到附近唯一的集市--勐满的街子去卖,常被抢购一空。
在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茶与酒往往就充当了沟通不同地区的媒介,边疆少数民族爱喝酒,但不会烤酒,于是一批批走夷方的汉人,就带来家乡的烤酒技艺,沿着边地的一个个村寨叫卖,用醇香的美酒换取淳朴山地民族的茶叶、粮食与各种山货。当他们厌倦了漂泊的生活时,还可用酒去换取用于定居、耕种与繁衍生息的宝贵土地。于是,越来越多的汉人凭借酿酒、做小百货生意与手工艺而在遥远的边疆扎下了根,娶当地的夷人做老婆,彻底融入了原住民的社会。
而在滇西南有一种神奇的特产--普洱茶,其沿着一条条茶马古道驮到藏区,驮到东南亚,驮到天子脚下。而景迈山作为产普洱茶的一座名山,早在明代其就被列为贡茶,也吸引了各路外乡人走夷方来景迈山驮茶。最早来景迈的景谷人就是想用自家酿的美酒换茶,但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从而定居下来。再后来,四川、湖南等地的外省人一路做小生意来到云南边地淘生活,也被景迈山的茶香酒香以及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情景所吸引,于是他们也向勐本的头人申请定居的土地,被慷慨的傣族头人安置在老酒房。
这些后来者跟景谷人学习烤酒技艺,又用酒换取傣族多余的茶地,于是老酒房成了茶酒不分家的村子,家家种茶、制茶、酿酒,然后将茶叶人背马驮拉到孟连去卖。这些茶叶深受西盟佤族同胞喜爱,他们专门来到孟连街子寻找有着浓郁螃蟹脚味道的景迈茶。而外地茶商每年春天都赶着骡马来景迈驮茶,拉到思茅去加工,再驮向遥远的地方。景谷人也驮着当地盛产的锅盐来景迈卖,然后换成装得满满的茶叶回去。
在边地,后来的汉文化与原住民交流的历史,可以用一场长达数百年的"茶酒对话"来形容,汉人的酒文化向南,少数民族的茶叶向北,而汉人通过购茶、制茶、贩茶以及用酒换取茶地的方式,成为了这片古老而闭塞大地上的最新种茶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加工工艺与商品经营意识,让滇西南落后的茶产业一次次跟内地接轨,跟近代接轨,乃至跟当代与国际接轨。这就是云南茶叶发展史隐藏的最大密码。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老酒房这个小山村,可以发现汉人酒文化与边地原住民的茶叶在这里深度融合,然后升级再造,不断催生着能代表不同时代精神的茶叶文明。
在民国,在茶与酒里讨生活的老酒房人用脚画了一个人生轨迹,走路两个小时拉酒到勐满街天去卖,赶着骡马走上三四天到孟连卖茶。吃的是景谷盐巴,用的是勐遮出产的土碗、火镰、纸伞,锄头到勐满买。他们过得非常朴实,走路两天到勐遮,那里有各种洋货,舍不得买。而更远的地方,比如繁华的缅甸景栋,他们几乎是不去的。
以老酒房为中心,以脚为圆规,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之圆画得很小,在一个闭塞而温馨的小世界里寻觅小日子的幸福。当身处的时代与周边的环境发生剧变,注定他们摆脱不了来自外界主导的命运。这是边地土司政权日益解体的社会,自满清开始就开启了土官与流官并治的格局,到民国,他们属于澜沧县糯福区,纳入了现代政权组织。而在靠近缅甸的那一边,英国殖民势力对云南的西部、西南部边疆垂涎已久,早就想把包括景迈在内的大片土地纳入自己的囊中,于是边地战斗、纠纷、缔结条约不断,中英两国多次进行中缅勘界。幸运的是,景迈留在了祖国这边。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又踏向了东南亚,将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于是,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深入缅甸,御敌于国门之外,并保护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第六军93师作为东路军的主力,于1942年挺进缅甸东北的重镇景栋,抗击日军及泰军。这些子弟兵大都来自广西、湖南与广东,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抛妻别子,告别日渐苍老的双亲,来到了异国他乡,与日寇及泰军展开浴血奋战,终因不敌而退回版纳,从此驻守滇西南边境一直到日本投降,都没有让侵略者踏入国门一步。1945年,这支英雄部队开赴老挝接受日军投降,归国后移驻滇南开远、蒙自一带。当时内战即将打响,一些老兵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于是脱离了93师,留在了版纳、澜沧与孟连,这就是"93师在乡军人"群体。
他们中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枪炮,及军政两界关系,勾结当地民族上层,谋求利益,成为了滇西南一股强大的恶霸势力。但更多的"在乡军人",是良善之辈,想的只是落户边地,在寨子里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娶妻生子,能过上安稳舒心的日子。即便有时拿起手中的武器,也是在乱世中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并无不妥之处。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遥远而闭塞的滇西南的各种势力都要进行站队,选择跟国民党走,还是投入共产党的怀抱。拥有上千人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们,自然成为国共两党都竞相争取的势力。于是,1948年到1950年初,在孟连、澜沧与车佛南地区上演了一场场悲情对决,抗战老兵们站在不同阵营里拼命厮杀。结果1950年2月份,解放云南最后一仗在勐遮、大勐龙打响,包括"93师在乡军人"在内的国民党军队与地霸武装被歼灭,余部逃往缅甸,以国民党残军的名义在金三角风云叱咤了几十年,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归不得故乡的孤魂野鬼。
云南全境解放了,一些参加边纵游击队的93师老兵回到了澜沧县糯福区。这时他们年纪大了,不想再留在部队,于是纷纷来到景迈山的老酒房、新酒房安家立业。可惜好时光太短,作为抗战与解放战争的双料功臣,他们竟然在1951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蒙冤入狱,分别在澜沧竹塘、宁洱等地劳改一年多,乃至十多年不等。后来他们都被平反了,但他们的最美好的年华已经被耽误了,历史跟他们开了个不小的玩笑。
到了民国,随着汉人不断的搬入,老酒房已经住不下了,于是在景迈大寨的旁边,现在的景迈小学附近建了新的汉寨--新酒房。这也是一个以酿酒种茶为主的村庄。许多93师抗战老兵就住在新老酒房。解放后,新酒房许多人迁往勐满黄竹林、曼贺东,剩下的人家就搬下来并到老酒房。就这样,景迈山只剩下老酒房一个汉寨。
解放了,以烤酒种茶、贩茶为生的老酒房人,不能再酿酒了,赶着骡马到外地卖酒与茶叶成为昔日的记忆。他们被限制在景迈山种茶与包谷,养猪。茶叶采制出来,有专门的茶叶组来收,先是拉到勐海茶厂,后来澜沧县在60年代有自己的茶厂,就拉到澜沧县城。这些茶叶收去,与其他地方的茶混拼在一起加工,在计划经济年代景迈山作为原料基地,只能为茶叶统购统销政策默默做贡献,不得再单独打景迈茶的牌子。于是,远近闻名的景迈茶就此没落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还是老酒房的汉人后代最先做起茶叶生意,率先恢复竖立起景迈茶之品牌大旗。这次的主角是93师老兵黄兴章的儿子黄长宝。
黄兴章,湖南常宁人,参加过远征军,退伍后定居在景迈山老酒房,娶布朗族姑娘为妻,在1948年生下了黄长宝。在解放前,黄兴章与妻子恩恩爱爱,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夫妻俩酿酒种茶,丈夫赶着马匹贩茶到孟连街上卖。当他们积累了一些本钱,想做更大的茶叶生意之时,景迈山解放了,一些以前能做的不能再做了,一切要向新社会看齐,而最倒霉的是,黄兴章因身份特殊被错误的抓到澜沧竹塘劳改一年多才放回来,于是这个原本欣欣向荣的家庭变得艰难起来。因此,在黄长宝小时候的印象中,就是家里太穷,他也暗暗在心里立下了改变家庭与家乡命运的志向。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黄长宝在景迈山吃了一系列别人不敢尝试的螃蟹:第一个做生意的,第一家做茶生意的,首先亮出景迈茶牌子,跟澜沧古茶、兴洋茗茶等品牌茶企以及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的客商合作,打响了景迈古树普洱茶的品牌。其创建的长宝茶厂也成为了景迈当地制茶的一个典范。
由此可见,景迈茶在当代的复兴与崛起,先是从老酒房的汉人开创性贡献开始,然后是景迈的傣族、芒景的布朗族将其发扬光大。景迈山创造的奇迹,可谓各民族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一个绝好案例。
老酒房人是沉默的实干家,做了那么多事却没有宣传开去。酒香也怕巷子深,藏在深山里的老酒房要善于跟现代传播接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汉文化品牌与茶叶品牌。于是,这个古老山村的年轻一代闪亮登场,用创新思维来塑造老酒房的未来。
黄长宝的儿子黄劲松,就是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其接过长宝茶厂的发展大旗,与姐姐黄庆芬通力合作打造长宝茶庄园,建高规格的茶叶精制车间,建设景迈山第一个茶叶品种园,将长宝的事业推向了全新的高度。而且致富不忘家乡,黄劲松想在老酒房建高标准的毛茶初制基地,向老酒房的乡亲乃至整个景迈山提供标准化的毛茶加工服务,以打造景迈山的毛茶品牌,从而在源头上整体提升景迈茶品质。
他深知,老酒房的发展离不了大企业的支撑与带动,于是跟普洱市龙头企业天下普洱茶国公司深入合作,建设景迈山原料基地,并将天下普洱茶国大力倡导与推广的晒红、藤条茶等新兴产业引入老酒房、芒埂等地,为景迈茶的发展竖立了全新的支点。
天下普洱茶国董事长包忠华先生认为,老酒房拥有悠久的汉文化历史,不但是个古老的种茶寨子,而且高超的酿酒技艺在景迈山独树一帜,再加上抗战老兵集体隐居在这里,可以深挖与塑造的题材很多,能够继景迈傣族文化、芒景布朗族文化之后,打造老酒房汉族文化之全新品牌。
沉默了150多年的老酒房,在世人的关注下将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带着茶香与酒香,踏着抗日英雄的足迹,从遥远的边地,从历史深处走来,迈向全新的辉煌……
景迈
老酒
茶叶
汉人
文化
民族
澜沧
傣族
孟连
品牌
地方
老兵
边地
滇西
景谷
解放
历史
普洱
滇西南
缅甸
毛尖茶的功效
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大益普洱茶怎么样
正山小种
绿茶什么牌子最好
祁门香
全发酵茶
东江楚云仙红茶
英红
春色满园仙女散花岩茶
雷迪森龙井庄园餐饮
水果冰红茶做法
乌龙茶刮油脂
普洱茶怎么分辨熟生
小青柑怎样保存方法
孕妇上火能喝苦丁茶么
普洱散茶 易碎
罗汉是否能喝菊花一起泡茶
普洱茶饼雕刻的招财进宝
普鲁申科拥抱羽生
素语正山小种价格
能用黑茶的茶叶水吃药吗
熟普洱沱茶像树根
身娇肉桂什么意思
东南亚肉桂
cba广东东莞大益球员照片
喝红茶反胃恶心想吐怎么回事
韶关九龄红古树茶
过期的红茶应该怎么办
生普茶品牌标杆
决明子桂花菊花牛蒡根枸杞泡茶可以长期喝吗
老枞红茶是哪的
景迈山普洱茶饼价格查询
玫瑰山楂茉莉蜂蜜茶
常年喝普洱熟普好吗
何首乌药材泡茶补肾壮阳最好最快
泡茶时滤网下面的垫子叫什么
云南七子饼冰岛甜价格
凤凰窝古树茶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