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与 宗 教
发表于:2025-02-0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2日,应该承认,中国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和儒、释、道诸家精华而成。因此,研究儒、释、道诸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之表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应该承认,中国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和儒、释、道诸家精华而成。因此,研究儒、释、道诸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之表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便成为每一个茶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了。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实在太小,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工业技术进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便不断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因为,"坎"()在八卦中为水,巽()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空,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火鸟),绘"离"的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另一格书"彪"(风兽)给巽卦。总的意思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并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中国茶道在这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
此外,儒学认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体和谐相处之中。"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有艰辛、也有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诚心诚意对待生活,不必超越时空去追求灵魂不朽,"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说,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
历代茶诗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一千古绝唱有几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对茶的诠释。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二、"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促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座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达五千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入门,再去想来。"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从空无的观点看,当然十分彻底于是慧能成为第六世中国禅宗传人。神秀不让,慧能逃到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中唐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除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作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识阶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来。而这样一来,佛与茶终于找到了相通之处。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互配合。
归纳起来,佛教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贡献有四:
(一)推动了饮茶之风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欲,投钱取饮。"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积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禅理与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论,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练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无论如休,这个事实是难以否认的。
(二)为发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做出贡献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各之茶执行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陆羽的师傅也是亲自种茶的。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不断。又如宋代著名产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建茶的兴起首先是南唐僧人们的努力,后来才引起朝廷注意。陆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样是寺院胜地,又是产茶盛地。唐代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爱好,一院之中百千僧众,都想饮茶,香客施主来临,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顺理成章的事。推动茶文化发展要有物质基础,首先要研究茶的生产制作,在这方面佛教僧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创造了饮茶意境 所谓"茶禅一味"也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也并非说茶理即禅理。禅宗主张"自心是佛",无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也不存在,除"心识"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无,填上一个"茶",不是与禅宗本意相悖吗?其实,一切宗教本来就是骗人的,真谈到教义,不必过于认真。我们今人所重视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观点有无可取之处。禅宗的有无观,与庄子的相对论十分相近,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得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陆羽挚友僧人皎然作出了杰出贡献。皎然虽削发为僧,但爱作诗好饮茶,号称"诗僧",又是一个"茶僧"。他出身于没落世家,幼年出家,专心学诗,曾作《诗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是把禅学、诗学、儒学思想三位一体来理解的。"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 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故意去破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静心"、"自悟"是禅宗主旨。姣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永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祥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彻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祥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很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选由禅僧提出。这样,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调度。有人认为宋以后《百丈清规》中有了佛教茶仪的具体仪式规定从此才有"茶道",其实,程式掩盖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四)对中国茶道向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从中国学成归去的荣西禅师(1141-1215)。不过,荣西的茶学菱《吃茶养生记》,主要内容是从养生角度出发,介绍茶乃养生妙药,延龄仙术并传授我国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术,并自此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可见还是把茶与禅一同看待。这一切都说明,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一致。自古以来,中国茶人也把老庄的"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引入茶道理念之中。例如陆羽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作用。例如他把制茶、烹茶、品茶本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中国人认为,喝茶也要讲精神。以陆羽创造的茶艺程序来说,就充满了美感。如烹茶一节,既观水、火、风,又体会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物性变化,出现泡沫,一般人看来,有什么美?陆羽在变化中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他形容变化说:"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在陆羽的眼里,茶汤中饮食孕育着大自然最洁静、最美好的品性。在烹制、冲泡品茗或奉茶之中使情景合一,把个人融于大自然之中。卢仝饮茶,感到的是清风细雨一样向身上飘洒,可以"一瓯瑟瑟散轻蕊,七碗清风袭两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更把整个汲水、烹茶过程与自然结合。他的《汲江煎茶》诗云: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榴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必备,而且取来大自然的恩民深情。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泻,或是真的与江流、松声合为一气了。然而,茶人虽融化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体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道家最伟大的茶人大概要算陶弘景(466-536)。陶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同时也是大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阴居士。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曾入仕途,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在句曲由(茅山)中建楼三层,陷居起来。时人看见,以为是神仙。梁武帝礼请下山,陶弘景不出,但武帝有要事难决时便派大臣去请教,号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也杂有儒、佛观点。可见,道家的"避世"也是相对的。陶氏在医药学方面很成就,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并搜集魏晋间民间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现已在敦煌发现残本。他在《桐君采药录》中的注解内,备述西阳(今湖北黄冈)、武昌、庐江(今安徽合肥)、晋陵(今江苏武进)等地所产好茶,以及巴东所产真香。
唐代著名道家女茶人李冶,又名李季兰,出身名儒,不幸而为道士。据说,陆羽幼年曾被寄养李家,李与陆羽交情很深。后来,她在太湖的小岛上孤居,陆羽亲自乘小舟去看望她。李季兰弹的一手好琴,长于格律诗,在当时颇有名气。天宝年间,皇帝听说她的诗作得好,曾召之进宫,款留月余,又厚加赏赐。德宗时,陆羽、姣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李冶是重要成员,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一道、一儒家陷士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陆羽《茶经》中老庄道家思想估计也一定受到李冶的影响。李冶本是个才华横溢,喜欢谈笑风生的人,为陆羽饮茶集团增添不少情趣。但到晚年处境凄凉。她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适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老友相逢,强颜欢笑,心境却十分凄苦。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茶谱》中明确指出:①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②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
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传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实在太小,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工业技术进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便不断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因为,"坎"()在八卦中为水,巽()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空,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火鸟),绘"离"的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另一格书"彪"(风兽)给巽卦。总的意思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并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中国茶道在这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
此外,儒学认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体和谐相处之中。"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有艰辛、也有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诚心诚意对待生活,不必超越时空去追求灵魂不朽,"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说,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
历代茶诗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一千古绝唱有几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对茶的诠释。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二、"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促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座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达五千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入门,再去想来。"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从空无的观点看,当然十分彻底于是慧能成为第六世中国禅宗传人。神秀不让,慧能逃到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中唐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除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作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识阶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来。而这样一来,佛与茶终于找到了相通之处。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互配合。
归纳起来,佛教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贡献有四:
(一)推动了饮茶之风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欲,投钱取饮。"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积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禅理与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论,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练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无论如休,这个事实是难以否认的。
(二)为发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做出贡献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各之茶执行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陆羽的师傅也是亲自种茶的。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不断。又如宋代著名产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建茶的兴起首先是南唐僧人们的努力,后来才引起朝廷注意。陆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样是寺院胜地,又是产茶盛地。唐代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爱好,一院之中百千僧众,都想饮茶,香客施主来临,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顺理成章的事。推动茶文化发展要有物质基础,首先要研究茶的生产制作,在这方面佛教僧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创造了饮茶意境 所谓"茶禅一味"也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也并非说茶理即禅理。禅宗主张"自心是佛",无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也不存在,除"心识"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无,填上一个"茶",不是与禅宗本意相悖吗?其实,一切宗教本来就是骗人的,真谈到教义,不必过于认真。我们今人所重视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观点有无可取之处。禅宗的有无观,与庄子的相对论十分相近,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得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陆羽挚友僧人皎然作出了杰出贡献。皎然虽削发为僧,但爱作诗好饮茶,号称"诗僧",又是一个"茶僧"。他出身于没落世家,幼年出家,专心学诗,曾作《诗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是把禅学、诗学、儒学思想三位一体来理解的。"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 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故意去破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静心"、"自悟"是禅宗主旨。姣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永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祥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彻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祥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很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选由禅僧提出。这样,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调度。有人认为宋以后《百丈清规》中有了佛教茶仪的具体仪式规定从此才有"茶道",其实,程式掩盖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四)对中国茶道向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从中国学成归去的荣西禅师(1141-1215)。不过,荣西的茶学菱《吃茶养生记》,主要内容是从养生角度出发,介绍茶乃养生妙药,延龄仙术并传授我国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术,并自此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可见还是把茶与禅一同看待。这一切都说明,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一致。自古以来,中国茶人也把老庄的"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引入茶道理念之中。例如陆羽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作用。例如他把制茶、烹茶、品茶本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中国人认为,喝茶也要讲精神。以陆羽创造的茶艺程序来说,就充满了美感。如烹茶一节,既观水、火、风,又体会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物性变化,出现泡沫,一般人看来,有什么美?陆羽在变化中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他形容变化说:"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在陆羽的眼里,茶汤中饮食孕育着大自然最洁静、最美好的品性。在烹制、冲泡品茗或奉茶之中使情景合一,把个人融于大自然之中。卢仝饮茶,感到的是清风细雨一样向身上飘洒,可以"一瓯瑟瑟散轻蕊,七碗清风袭两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更把整个汲水、烹茶过程与自然结合。他的《汲江煎茶》诗云: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榴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呼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临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炉中的自然生机。亲自到钓石下取水,不仅是为煮茶必备,而且取来大自然的恩民深情。瓢请来水中明月,又把这天上银辉贮进瓮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来江水入瓶。茶汤翻滚时,发出的声响如松风呼泻,或是真的与江流、松声合为一气了。然而,茶人虽融化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体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道家最伟大的茶人大概要算陶弘景(466-536)。陶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同时也是大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阴居士。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曾入仕途,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在句曲由(茅山)中建楼三层,陷居起来。时人看见,以为是神仙。梁武帝礼请下山,陶弘景不出,但武帝有要事难决时便派大臣去请教,号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也杂有儒、佛观点。可见,道家的"避世"也是相对的。陶氏在医药学方面很成就,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并搜集魏晋间民间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现已在敦煌发现残本。他在《桐君采药录》中的注解内,备述西阳(今湖北黄冈)、武昌、庐江(今安徽合肥)、晋陵(今江苏武进)等地所产好茶,以及巴东所产真香。
唐代著名道家女茶人李冶,又名李季兰,出身名儒,不幸而为道士。据说,陆羽幼年曾被寄养李家,李与陆羽交情很深。后来,她在太湖的小岛上孤居,陆羽亲自乘小舟去看望她。李季兰弹的一手好琴,长于格律诗,在当时颇有名气。天宝年间,皇帝听说她的诗作得好,曾召之进宫,款留月余,又厚加赏赐。德宗时,陆羽、姣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李冶是重要成员,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一道、一儒家陷士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陆羽《茶经》中老庄道家思想估计也一定受到李冶的影响。李冶本是个才华横溢,喜欢谈笑风生的人,为陆羽饮茶集团增添不少情趣。但到晚年处境凄凉。她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适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老友相逢,强颜欢笑,心境却十分凄苦。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茶谱》中明确指出:①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②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
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传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中国
思想
禅宗
精神
茶文化
陆羽
佛教
茶道
儒家
自然
之中
道家
僧人
文化
重要
合一
贡献
传播
发展
大自然
毛尖茶的功效
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大益普洱茶怎么样
正山小种
绿茶什么牌子最好
祁门香
全发酵茶
东江楚云仙红茶
英红
馥郁浓香喝普洱茶不仅仅是品味
武夷岩茶树名
遵化龙井茶代理
贵州省毛坝区龙井乡福泉村
豆香单芽龙井多少钱
太岁用冰红茶泡好吗
低烧会导致尿液陈茶色
湖北大红袍花椒苗多少钱
铁观音有无回甘
金丝皇菊能喝铁观音泡茶喝吗
泡茶清香的茶具
黑咖啡人和茶哪个减肥效果好
张天福袋泡白茶价格
市场上有染过色的金俊眉出售吗
大益茶行程官网
大益格格和7572
功夫茶喝完后怎么处理
散茶存罐需不需包棉纸
红茶益力多结团
银耳汤冲泡红茶
传世珍藏普洱饼茶生茶
糙米茶煮多长时间能熟
聚福堂大红袍广告
干菊花泡茶一次需几朵
材质为as的水杯能泡茶
李华京漳平水仙茶
黑茶的保质期在哪里
菊花茶泡完有小虫子菊花是不是热的
红茶菌液什么时候喝
云南普洱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