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茶园害虫调控的基本原理

发表于:2025-01-11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1日,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不同种的种类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同时,茶园也是一个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虫防治等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革,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普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害虫暴发。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在病虫本身而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三"R"问题(残留Residue 、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用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且采摘批次频繁,生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一个轮次,采下的芽叶不经任何洗涤就加工成干茶饮用。因此,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茶园病虫防治的关键。

  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虫害种类多达到820种,病虫害每年给茶叶生产造成大约15%左右的产量损失,在局部地区和局部年份损失更大。而茶园生态的特殊性,使得昆虫栖息环境相对稳定,由于食物网复杂,受到昆虫种群内及种间反馈机制的限制,单种种群数量稳定,即优势种群往往能稳定地保持优势,在经济地位上比较突出。也就是说,茶园中虽有多种害虫存在,但通常只有1、2种或2、3种关键害虫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整个茶园害虫防治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关键性害虫的防治对策。

  关键性害虫不一定是数量最多的种类。如茶二叉蚜,其发生数量常常比茶尺蠖要多得多,但茶树对蚜虫为害的耐受力强,蚜虫又常常受到天敌、采摘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其数量很多,但并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成为关键性害虫。另外不同地区的茶园害虫,由于各自处在不同的农业生态系中,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同一地区茶园的不同地块也不相同。因此,确定关键性的害虫在茶园害虫生态调控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关键性害虫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害虫的为害期与寄主作物的收获部位敏感受害期同步,②对寄主作物的损害超过了寄主的补偿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种群经常活动在经济损失水平范围上下,或完全超过。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害虫、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