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中国唐宋的茶文化旅游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中国唐宋的茶文化旅游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视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司马迁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作实地考察,其《太史公自序》曰:"二
中国唐宋的茶文化旅游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视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司马迁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作实地考察,其《太史公自序》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通过四处游历,司马迁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知识,故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将司马迁之游称之为"宦学之游"。

茶圣陆羽一生中曾游历了我国南方多个茶叶产区,为撰写《茶经》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因此他才能在书中对我国不同地方所产的茶叶进行对比和评价。陆羽性好山水,酷爱旅游,"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钓梁矶,随意而往"。每次出游,必穿纱巾藤鞋。短褐犊鼻。特别喜爱弄舟流水,造访山寺,探幽林壑,出入无人之境。他又经常独行旷野,徘徊月下,吟诵古诗,兴尽便痛哭而返,颇有魏晋名士阮籍的那股痴劲。陆羽精通茶道,这一特长显然是在他山处野居的旅游经历中锤炼出来的。

陆羽高风清节,不慕名利,一生好入名山游。约唐天宝十三载,陆羽学有所成,开始了他长达数年的茶乡茶事考察活动。他由近及远,首先考察了古老的山南道茶区、淮南道茶区,走遍了山南东西两道和淮南道的各州,对茶区茶树的生态环境,茶园的培育、管理,茶叶的采摘、焙制工艺以及制茶工具和种类、规格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后又沿长江南岸东下,对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安史之乱后,他又远离家乡,顺江而下,结识了僧皎然、刘长卿等友,畅谈茶事,研讨禅理,同时还考察了沿途产茶区。公元760年,陆羽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闭门着书。于顾渚山,置茶园,作《顾渚山记》,在长兴县境内考察当地茶叶的生产状况。每至茶季,就往来于江浙诸州深山中采制春茶,并向茶农学习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和技能。

陆羽遍游各地,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茶叶信息,并身体力行,亲自采制烹饮茶叶,还通过广交朋友,由友人寄送新茶,传递信息。经过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终于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完成《茶经》后,陆羽已是名满天下,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文学,但他不慕名利,不肯就职,仍然过着饮茗赋诗、放迹山水的自由生活。在他的建议下,顾渚紫笋茶被朝廷列为贡品。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一诗对陆羽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当时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他孜孜不倦地推广茶道,一生事茶,躬身实践,四处考察各产茶区,广采博收茶人经验,将毕生心血皆融进了《茶经》,在世界茶文化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陆羽走访了中国大部分的茶区,他足迹所到之处,已经成为茶道爱好者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陆羽游踪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纷纷打造与陆羽有关的茶文化旅游景点。陆羽茶文化旅游的核心景点全国有几十处之多,集中于陆羽的老家湖北天门和第二故乡湖州。"陆羽茶文化在茶文化旅游领域产品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以陆羽茶文化旅游为龙头产业,将茶旅线路、茶旅景点景观、茶品购物、茶食餐饮、茶会、茶旅住宿等项目串联起来,形成以陆羽茶文化为核心的茶旅消费"。(作者:余悦、王柳芳,资料来源:悦读茶书会)

作者简介: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