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显灵(二)
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上述武夷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即晒青;摊而掮(振也,动也),即摇青;摇到香气散发就炒、焙、拣。这几种程序与现代马龙茶的制作几无二致,而"半青半红",则已把武夷岩茶"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准确地描述出来。
王草堂即王复礼。《茶说》成书的时间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论,武夷茶这一独特工艺的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对此,清顺治年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已有表述:"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其后,释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说:"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贾,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释超全俗名阮文锡,原系同安县士人,因恸明鼎瀹丧、复国难期而于顺治八年入武夷山寺为僧,故得洞悉茶事。从他这两首茶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中的"近时"、"迩来"指的起码是顺治前的事。
郭青螺是万历十年的潮州知府郭子章之号,此公虽不喜闽茶,但他敢于革除自景泰(1450--1456)以后,武夷山茶农须自他山购茶输官(即缴给官府)的弊端,对武夷茶业的重兴,贡献不小,所以能受到人们的赞颂。据《闽书·文莅志》,郭任福建布政使系万历前期,因而"岩茶亦渐生"当是万历中期事。
武夷山多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洼、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栏,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此而得名。岩茶问世不久,其制作方法便流传到闽南漳州一带。故武夷岩茶实为乌龙茶之鼻祖。"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正表明了,其时的岩茶溪茶,其制法与当今的乌龙茶基本相同。而溪茶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州,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茶风靡海外。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正相符合。
综上所述,可证万历年间,武夷茶已风行海内外,因此,在明代中后期,工夫茶客已经"有米(茶米)可炊"。
总而言之,通过对瀹饮法、宜兴茶壶、乌龙茶三个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至明万历以后,形成中国功夫茶这一品茶习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功夫茶道的兴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