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限“生态村”——马鞍山村的美学地图
"马鞍山村山好、水好、气候好,所以哪里也没有去,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一百年。" 马鞍山村村民翟小昌老人说,在他的心里,马鞍山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态村,拥有无限的魅力。
马鞍山村的地貌以石山、土坡丘陵地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80%,所以,在马鞍山村极目远眺,四处都是绿意萦绕。马鞍山村的水也很有特点,全村有5条较大的山泉和溪流,据当地人说,从喀斯特地层中流出来的山泉水,放置一年也不会变质,将其加热至沸点后浸泡马鞍山茶叶,十分适宜,能很好的泡出马鞍山茶的纯真香气,它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之水""生命之水"。
马鞍山村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1520毫米,雷雨天气较多,属高磁场区域,是全县雷击重击区。据报道,雷击区域最易产生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和"长寿素",它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增加肺活量,起到止咳、平喘、袪痰作用;也能够改善、调节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功能状态,调节抑制兴奋过程,起镇定安眠、稳定情绪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人体的生物氧化和新陈代谢,能改善心肌功能;适量的负氧离子对老年人的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我年轻的时候,走过很多地方,最终还是觉马鞍山好,不是因为自己是家乡宝,而是马鞍山确确实实令人着迷。"翟小昌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坐在旁边,照顾父亲翟小昌的翟光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一家四世同堂,很幸福很满足。
时间匆匆,在马鞍山茶园漫步时,不知不觉便走到了深处。彼时,云雾渐渐退去,温暖的阳光从天空里倾泻下来,一大片茶园完完整整的显现在眼前,十分让人陶醉。在茶园里,记者遇见了村民杨海仙,她正在给茶地锄草、培土。"看你累得满头大汗的,快过来歇一歇。"记者说。"没办法,这个得靠真功夫,偷不得懒。"杨海仙抬起头,笑着说,"我们的茶园是不用半点农药和半点化肥的,这是我们的底线,坚决不能突破。"
"经过不断地宣传,不断地和市场对接,现在农户已经完全树立生态种茶、管茶的意识。"村支书朱正强说,"如果谁用了农药和化肥,谁的茶叶肯定卖不出去,所以大家都知道利害关系。"见记者有些迟疑,朱正强补充道:"用了肥料的茶叶颜色偏向深绿,不用肥料的茶叶颜色偏向淡黄,至于用了农药的,泡出来一闻、一喝就能知道。"朱正强还说,马鞍山村要求茶农定期对茶园进行修剪、培土、除草,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目的。
南方的秋天,万物依旧勃勃生长。在马鞍山的茶园里,嫩绿的茶芽竞相萌发。"采摘也是一门技术。"正在采茶的村民余宗玲说,采茶的时候,既要采摘一部分,也要留下一部分,不能一次性全部把茶芽采摘干净,那会影响到后续茶芽的萌发。"这种生态发展的意识,已经深深地植入村民的脑海里。"村主任高会斌说。马鞍山村,大部分属山区、半山区;马鞍山茶,因地处低纬度、低海拔,且空气湿度高、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造就了其独特的品质。"有好的茶叶底子,还要有好的工艺制作,这样才会做出来好茶。"高会斌说,在生产制作上,马鞍山村积极引导、鼓励茶叶初制作所进行纯手工制作,保证生产出来的茶无污染、原生态,较好地保存茶叶的本质口感和香气。
做生态茶,念生态经。这是马鞍山人一以贯之的态度。近年来,马鞍山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到马鞍山收茶买茶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打造和保护好马鞍山茶的品牌,4月,马鞍山村43户茶农自发组织成立马鞍山大包包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统一采摘、制作、储藏、运输、销售以及新产品开发。同时,为确保社员利益,社员自愿卖到合作社的鲜茶叶,每市斤均比市场上高出2元,茶叶款实行现卖现结,但前提条件是要遵守承诺书上的承诺。什么承诺?答案是八个字:"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擦亮金字品牌,走向广阔世界。当下,马鞍山茶如日中天、声名远扬,成为镇康县乃至临沧市远销国内外的品牌茶之一。,镇康县马鞍山古茶园荣获云南省"魅力古茶园"荣誉称号;2018年,预计马鞍山茶叶总产量(干茶)约为100吨,群众总收益在1200万元左右,马鞍山茶的生态优势切切实实地转化成了经济优势,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介绍,马鞍山村还启动"休闲、旅游、文化茶园"工作建设,着力打造环水、绿树长青、鲜花盛开的美丽茶园,带动当地旅游业、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建成茶园石阶、观景凉亭等基础设施,对茶园道路进行了硬化。
就如何做好下步工作,高会斌表示,马鞍山村将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科学有序开发马鞍山茶内在潜力和文化底蕴,走一条适合马鞍山茶的"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规模化、专业化"茶业发展路子。(记者 张伟锋 李正文 罗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