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老师论“茶艺”与“茶道”的区别
昨天我在朋友圈中发了评《蔡澜先生痛批"中国茶道"》,文章发出后甚感惊讶,同时也很感动。惊讶的是转发者众,点击量很快便达到数万,实在没想到一篇小文章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感动的是评论如潮,无论是赞成还是持异议的,每条评论中爱茶之情都溢于字里行间。有些朋友虽然用了一些过激的言辞,但是我都理解为"爱之深,恨之切",这个"恨"是恨铁不成钢之恨,而非仇恨之恨。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爱茶,都热心关注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为什么双方的观点会这么对立呢?我觉的这是因为当前的争论如瞎子摸象之后的争论~因为不了解大象的全貌而各执己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当是双方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求大同,存小异"。求什么大同?
一、什么是茶艺?
说来很可笑,茶艺既是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的饮茶艺术,又是一门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课程的新兴学科,但是至今大多数人对茶艺的理解都很不全面。认识高度不一致是导致激烈争论的根源。
茶艺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生活艺术。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而不归入表演艺术,这是因为表演艺术只要视听效果好便是成功,而生活艺术则注重实用性,强调必须过程美和结果美相统一。过程美是指品茗空间的营造、器皿的选配、人员的仪容和素养、冲泡的程序和技法等等。结果美的核心是忘我地泡好一壶艺,符合礼仪地敬奉一杯茶,"五官并用,六根共识"地享受品茗的乐趣,达到身心愉悦。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爱好,茶艺做为生活艺术,就必须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次大众的不同需求。为此,茶艺平台应当"三足鼎立",即高雅精致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延年益寿的"药饮"都应当用心研究,使之相得益彰,使茶艺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的茶艺平台一条腿粗,两条腿细;一条腿长,两条腿短。即只注重清饮,而忽视调饮和药饮,所以满足不了各方面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不了追求时尚、追求趣味、追求创新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希望通过品茶达到老有所乐,益寿延年的老年人的需要,更满足不了通过茶艺促进茶叶外贸出口的需要。
其二、从总体上看,茶艺研究的主要是"六大要素"(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通过美的发现,美的整合,美的展示,以美陶醉自已,用美感染别人。但是,因为茶艺的功能多样,所以通常要分类研究。分类的方法很多,按照茶艺的功能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1、表演型茶艺:它的目的是吸引传媒聚焦,征服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目的。同时企业可以用表演型茶艺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其特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许夸张,充分发挥舞台美学的作用,让受众从一杯茶中品味出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味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2、生活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和推广的重中之重,目的是丰富六大茶类的品饮方法,提升品茗乐趣,使品茗的方法更加简便,以便更好地以茶自娱或待客。企业可用生活型茶艺引导消费,培育市场。其特点是道法自然、简单实用、注意品茗空间的营造,注意把茶与相关生活艺术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大众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方式。
3、营销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的重中之急。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但营销滞后,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营销型茶艺是解决茶叶销售的"临门一脚",即以高超的泡茶技巧充分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色、香、味、滋、气、形)并巧妙地和客人沟通,介绍好自己商品的"魅力因素"(珍稀度、名贵度、品牌美誉度、品质独特的个性……)促使客人实施购买行为,甚至产生"惠顾购买"心理。
4、养生型茶艺:即加强茶叶药饮的研究,加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的功法和心法普及,并且把饮茶与芳香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沐浴疗法、少林八段锦、道家导引术以及国际科学养生新成果相结合。
总之,当代我国的茶艺在理论和实操的研究方面都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推广普及方面还刚刚起步。朋友们在讨论中所批评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所见的茶艺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茶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不是茶艺本身之错,切不可以偏概全。
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大家或许都会同意:喝茶的方法很多,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或药饮;可以热饮,也可以冷饮;可以"独品得神",也可以"对啜得趣,众饮得慧"。可以静品,也可以和各种娱乐活动相结合。同时喝茶又是很自我、很随意的事,你自己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没有必要去排斥甚至攻击自己不习惯、不喜欢的喝法。你喝你的茶自得其乐即可,别人怎么喝且随他去。
我国茶艺尚处于复兴初期,尤其应当鼓励创新,倡导百花齐放,由此必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喝法,但是那一定是昙花一现,时间的长河自然会大浪淘沙,将其淘汰。
二、什么是茶道?
《辞海》中对"道"有16种解释,可以理解为途径、方法,也可以解释为法则、规律、人生观、世界观、思想体系。那么什么是茶道呢?《辞海》《辞源》《新华词典》中都没有解释。在修习茶文化之初,我完全认同《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当时我认为道由心悟,人们对茶道的认识好比"月映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璧";有的"江清月照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冷月无言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月只一轮,映象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一千个人喝茶,对茶道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体会。但是后来承担了大学教材《中国茶道》的主编,认识到茶道做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可以不必定义,"道由心悟"嘛。但是,《中国茶道》做为大学的一门学科则必须定义。我和同事们反复讨论并由编委会召集了审稿会后把茶道暂时定义为:"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理论上,中国茶道是研究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以茶修身养性、愉悦心炅、感悟人生的一门人文科学。实践上,中国茶道是以茶修道的人生体验。"中国茶道四谛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是修习中国茶道的不二法门;"怡"是修习中国茶道的身心体验;"真"既是中国茶道的起点,又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因此,我们修习茶文化要道艺双修。
为什么要道艺双修呢?因为茶艺是生活艺术,研究的是"艺",艺主技,强调技法和实操。茶道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是"心",心主理,重点研究的是茶对人思想境界、气质、品德的影响。茶道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靠茶艺去表现。所以我们要"以艺示道"。而茶艺若缺失茶道的精神指导就没有灵魂,没有深度,所以要"以道驭艺"。茶道和茶艺是密切相关,但又性质不同的两门学科,千万不可混淆。
在我国习茶分三个层次:得味、得韵、得道。"得味"是把茶喝懂,了解茶的理化属性,这是习茶的基础,主要通过学习《茶叶感官审评学》实现。"得韵"是把喝茶从生活琐事升华为生活艺术,主要通过学习《中国茶艺学》实现。"得道",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去掉执着心,去掉差别心,用平常心习茶,使灵魂"破茧化蝶",彻悟人生,得大自在。这不是单靠看书、喝茶、拿起、放下就能实现的,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要看机缘。
讲了这么多,如果大家基本能认同我上述观点,那么自然就明白了蔡澜先生狂批"中国茶道"错在他对茶艺、茶道都沒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却粗暴的斥责他人,讽刺挖苦他人,所以引起众多茶人的反感。愿共同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