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区,大时代(2)
三、小产区的结构
前面简要谈了谈小产区的三个标准和四个价值。下面我们来看看,小产区可以更进一步划分为怎样的结构。
首先以祁门为例。祁门县目前大概18万亩茶园,这个数字放到整个安徽的茶园里面也是小的产区,将它放在祁门红茶传统产制范围内来考察,也是小产区。更准确讲,祁门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它有一定的数量,但又并不泛滥。
关于祁门红茶的传统产区和核心产区的差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与胡浩川先生1933年合著的《祁门红茶复兴计划》和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的《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都有明确的描述。
"(二)产地:祁红生产地,以河流为天然之分割,最为便利;而于其品质高下,亦极判然可指。兹概举之如下:1、鄱江流域:祁门(不以县城为标准点)西部,实为中心,以次及于祁门中部,南部;浮梁之西部,北部;至德之南部。此一优良地带,处于江西鄱江之最上游。祁门,浮梁为阊江流域,至德为饶江流域,与产绿茶最著而在乐安江上游之安徽婺源,其水同注于江西鄱阳湖,而汇为鄱江。地积最广,山势特高,出产多而且佳。祁红产地,此为要区。2、长江流域:至德中部,北部,山势较低,水流直落长江者属此。产茶在祁红中品质最次;数量不过佔鄱江流域所产者四分之一。3、浙江流域:祁门水流,有局部入浙江上游之新安江。共有红茶生产,数量极少,悉入鄱江流域所产中。"(--祁门红茶复兴计划)
"祁门以产红茶著称。所产红茶,其品质之优异,不仅在国内各红茶产区中,首屈一指,即与新兴产茶国家,如印度、锡兰,曾经锐意改良,而出产之茶叶品种相较,亦罕有其匹。市上通称之"祁门红茶",或简称之"祁红",实际并非专指祁门一县之产品而言;其余祁门茶产地毗连之至德、贵池,及江西之浮梁等县所产之红茶,因其制法相同,形状相似,亦统称"祁红"。故在广义言之,祁门红茶产区,实包括祁门、浮梁、至德三县,及贵池之一小部。贵池产茶数额极少,普通言"祁红"之茶产地这,仅以祁浮至合成,而略贵池;以是一般人现有知贵池亦产红茶者。唯浮梁至德等县所产红茶之品质,究不若祁门本县所产者为佳,故市上售价,亦较逊色,此其应区别者也。"(--《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这些历史资料显示,祁门红茶的传统产区包括今天的祁门、浮梁以及东至和石台部分地域,而核心产区也即最优质产区还是在祁门。合乎逻辑的常理解释是,祁门红茶扬名四海之后,生产与运销迅速在周边地区扩展,但最好的出产还是在祁门,否则这片扩大之后的区域所产的红茶就不叫祁门红茶而叫浮梁红茶或者石台红茶了。
我们接着来看看龙井茶。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龙井茶的产区包括了西湖产区、钱塘产区、越州产区,涉及到了浙江很大部分县市。而就西湖产区也即西湖龙井而言,它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这是按照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条理界定的区域。这无非是表明,承认龙井茶的三个产区存在立地差异,而西湖龙井又更进一步区分出一级产区和二级产区的差异。
我们来看看易武小产区。众所周知,易武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易武茶区的概念存在着一个动态演化,但也早已形成了其相对确定的地理空间。早年的易武茶区,包含了从漫撒到漫腊和易武正山演化与融合;如今的易武茶区,则包涵了以七村八寨为代表的从易武正山向略偏东北方向延绵的数十公里长的山脉。
由于易武小产区相对的低纬度高海拔和高积温特点,使得易武七村八寨的茶叶品质呈现出相对平行的结构分布,也即,与西湖龙井的一级与二级区分方式不同的是,易武小产区呈现的是一种相对平行的微产区结构。
我们在再来看看武夷岩茶。根据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标准的规定,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出产的茶叶,都在保护范围。而实际上,除了国家标准的这个界定外,在市场里面已经形成一个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外为界线的细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里面的叫岩茶,外面的叫洲茶。而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里面的岩茶,又更进一步分为三坑两涧的名丛、九曲溪两岸的正岩茶和风景名胜区里面其它地方的半岩茶。
这种更进一步的细分,所强调的还是产区的差异。我觉得武夷茶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代表,因为风景名胜区以九曲溪和三坑两涧为依托,形成了众多特定的微生境,于是形成了一个很立体而精致的细分。
所以,小产区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小产区划分为一级产区和二级产区,或者核心产区和二级产区,另一种是将小产区划分为若干个微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