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孔明兴茶”别解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孔明兴茶"之说也在各种媒体和论著中广泛传播。"孔明兴茶"见于清代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其书卷十一《志草木》说:"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有普洱茶

  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孔明兴茶"之说也在各种媒体和论著中广泛传播。

"孔明兴茶"见于清代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其书卷十一《志草木》说:"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有普洱茶专家据此宣扬:诸葛亮(孔明)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史话的第一页。"  

   稍微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大军进入南中征讨"大姓"和"夷帅"。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兵分三路在春天从成都出发,秋天三路大军会师滇池,接着就凯旋班师,取道汉阳返回成都。其作战的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大理、楚雄、曲靖、昆明、昭通。诸葛亮根本没有到过现今勐海县的南糯山。所谓"武侯遗种"并非历史事实,而是后人的攀附之说。  
檀萃著《滇海虞衡志》的时间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据此推测,"武侯遗种"的传说和当地夷民祭祀茶王树的风俗当在18世纪中叶以后。在此之前,普洱茶还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到18世纪普洱茶开始在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普洱茶逐渐"名重于天下"。名声大振的普洱茶,自然售价渐高,利润渐大,成为云南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当地茶农和外来茶客赖以致富的重要源泉。道光《云南通志》卷八"普洱府风俗"说,当地民众"衣食仰给茶山。"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衣食之源,民生之本。檀萃说:"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清人刘慰三在他编纂的《滇南志略》中写到:"思茅茶山,地方瘠薄,不产米谷,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普洱茶既然带来"大钱粮",必然引起当地茶农、茶客(商)的重视。为保证茶叶生产兴盛,茶叶贸易繁荣,便逐渐产生了对茶、茶树的崇拜。祭祀茶树的风俗随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祭祀茶树的风俗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才见于记录的缘故。  
对茶树的崇拜祭祀看来十分神圣,但是在庄严肃穆的神秘氛围后面,我们不难发现世俗的物质利益。没有对世俗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没有世人对神灵虔诚的祷告与膜拜。当普洱茶没有带来"资利",没有带来"大钱粮"的时候,对茶树的崇拜就不可能兴盛起来。
诸葛亮在云南已经成为许多美好事物的"创始者"。把茶树的来源归之于诸葛武侯的传播,不仅是给当地茶树的来源找到国家认同的依据,而且提高了远在边陲的茶叶在中原的地位,对于渴求"大钱粮"的当地茶人和外来茶客,诸葛武侯无疑是大家乐于攀附的对象。

这里还要说一说在滇缅边境被称为"小诸葛"、"小孔明"的明末大西军将领李定国。

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清军入关,南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大西军在云南革故鼎新,养兵恤民,急图善治,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大西军将领李定国率兵进军湖广,围全州,捣桂林,毙投降清军的汉奸定南王孔有德。又会战衡州大破清军,毙主帅亲王尼堪,收复湘、粤,天下为之震动。公元1655年,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昆明。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离"滇都"昆明西奔。李定国率部殿后,退至怒江西岸磨盘山设伏以待清军,意图一鼓歼敌,不料因奸细告密失败,全军溃散。李定国率军走腾越,过南甸,至勐定,从三宣六慰,转战勐腊等地,联络诸土司,聚集力量,待机而起。  
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永历帝被吴三桂自缅甸引渡回滇,次年四月被杀。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讯,愤郁成疾,卒于勐腊。  
李定国转战勐腊等地,与当地土司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下深厚情谊。当地人称他为"汉王"、"诸葛亮"、"孔明"。他病逝后,土司和民众在勐腊为他建立坟茔,在坟茔旁建盖"汉王庙",纪念他在当地关爱民众、发展生产的功德。

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都在西双版纳,其中五座茶山在勐腊。享誉世界的"茶王树"就在勐海的南糯山、巴达山。这里正是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转战的地方。由此推测,"孔明兴茶"故事中所谓的"孔明",也许就是被称为"小诸葛"的汉王李定国将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