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一茶一壶总相宜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一茶一壶总相宜唐朝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至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注重因茶择具,这在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四之器》中早有详尽记述。说起茶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常见的紫砂和陶瓷等

一茶一壶总相宜

唐朝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至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注重因茶择具,这在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四之器》中早有详尽记述。

说起茶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常见的紫砂和陶瓷等材质,殊不知在古代,最有格调的"文青"们玩的却是"重金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瓶宜金银"。许次纾也在《茶疏》中提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在茶博会素雅的"无尽灯斋"中,著名制壶艺术家吴承静敲银载水,向笔者展示了纯手工制作的名贵银壶。"取一块银片,先把底部的尺寸确定好,窝起来,在捶打过程中反复加热,以便使之变软。确立好底部后,将身筒竖直,再把大致的形状捶打出来,接着收口……"简单的几句要领,做起来的难度可非同一般。"制作过程有开有大合、收放有度,要巧手更须慧心。"

大多数匠人很难在一张银片上完成,坊间大量采用浇铸方法以省去手工锤炼,"但偷懒又如何能出精品呢?"对珠宝设计和紫砂壶制作驾轻就熟的吴承静偶有机缘接触到银壶,顿觉日本银器工艺上精益求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中国文化底蕴丰厚,在造型上却总模仿日系风格。

一念起而万念生,机缘和而慧心发,她从此开始钻研技艺,力求打造中国风的艺术品。"在珠宝设计中,灌注、捶打和镶嵌等都是基本功,我将它们借用过来,而银器本身就是很好的载体,同样适用紫砂壶上的那些诗书刻绘和风花雪月,将它们融合起来便能发现奥妙之所在。"

银壶不仅集材质、工艺之大美,更有实用养生之功效。在吴承静看来,古人多用银制品疗毒、消炎,还能软化水质,让食物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质,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祛邪气,用来煮茶是再好不过的了。"古人谓之"若绢水"就是说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银壶比铁壶轻,导热性好,提携也方便,且不像铁器般内部起锈,打理起来也相对方便。"她指着一把外表略微发暗的壶告诉笔者:"银的纯度越高,在空气中越容易自然氧化,平时用软布擦擦便是。像这样的老壶用过之后不再像新品般光鲜亮丽,""下来、沉下来,更加沉稳大气,每位茶人都不妨拥有一盏银壶,提起、放下,在行茶中与自己的思想合二为一,正所谓"一茶一壶总相宜"。更有意思的是,用一般茶壶泡得淡而无味的茶,再放入银壶中一煮,竟然更加香气四溢。如果传统茶具只能泡出800毫升的茶水,那么银壶可以连续煮出4倍以上。"

沏杯香茗融化时间

夜初寒,月如银。夜深人静独自品老茶,一入口即感觉花香满盈水柔动、浓稠厚润韵绵长。许多人习惯在朋友圈中晒晒每日一书,而茶不像酒那样浓烈,又没有白开水的寡淡,应是方家伴读之首选-翻阅、啜饮、静思,茶香书香萦绕于心,犹如微风拂面而来,即使倦意上来沉沉睡去,脸上也带着从容与安详。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曹潘荣对六大茶类的名品如数家珍:"绿茶以龙井、碧螺春等为代表;红茶有正山小种、金骏眉、英红、滇红等;乌龙茶肯定少不了凤凰单枞、铁观音、武夷岩茶和大红袍;黄茶要属君山银针;白茶中的白牡丹堪称一流;黑茶类的云南普洱、湖南黑茶和广西六堡茶最具代表性。"

"想真正品出一款茶的好坏,专业审评时用的都是瓷器。"广州茶业协会副会长钟广林泡茶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如果只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泡生茶,第一泡水最好不要完全煮沸,90多摄氏度就好,因为过热的话会把茶叶烫熟了,内含物全部渗透出来,很快就淡而无味。就普洱茶而言,生茶的投茶量肯定比熟茶小,一般生茶8克,熟茶9克。

与传统口感注重浓、强度相比,如今的好茶更注重口感的丰富、喉韵的表现及茶汤的浓度、润感等。

(作者:郭晓昊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