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吃的什么茶
金圣叹尝言: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初读《水浒》,不过十岁。那时节,父亲刚把家安置在小城边上的一个僻静处,走读上学多少有些不便,但是木楼小院、绿树红花,也有一片情趣。
有一次,父亲与友人在外应酬,带了我去。应酬到很晚,还没有收场的意思。我枯坐着看他们划拳喝酒,倍感无聊。于是,提出先回家去。父亲正在酒兴上,便答应让我先回家去。只是担心,我一个人走那僻静夜路,怕有危险。我口里担保着无事,已经起身跑开了。
路上,确实无事,只是有些黑,心里也有些暗暗害怕。但是,一想起回家就可以趁着父亲不在,偷看他一木箱的书,我就忘记了害怕,只想着尽早到家。
父亲不是文化人,只读过几年高小,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但写的一手好字,也喜读书。放着《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彭公案》、《七侠五义》的木箱让我垂涎已久。
那夜,到家后,就去翻他的木箱,首一个看到眼里的就是《忠义水浒传》。
拿了书,烧旺了炉中的火,就开始读起来。那时候,字都不识得几个,却偏偏读的津津有味。一者,父亲平日对我管教的严,从不让我读这些闲书。怕我被闲书误了。更何况老家有俗语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水浒传》更是在我禁读的范畴之内。但是,越不让我读的,我越想读。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就是这般被激发的。二者,那个严冬的深夜,开始下起了雪。我一个小小的孩子,冥冥中,却暗合了"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大情趣。
书读了多少,现在完全不记得,只是这个场景一直不能忘,每每想起来,心头总感到一丝暖意。
再次捧起《水浒传》时,父亲早已离去,只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这一次,我用心、用力、在意的读,却再也读不出那丝暖意,只道是:二十八年半,蹉跎而过。三百六十天,黄粱如梦。不经意,尝便风雪情、离别愁。再回首,方知人情冷、世事苦。
徐读,疾读,翱翔读,歇续读,为楚声读,为豺声读,处处是凄凉,页页有血泪。
但凡世间无仁义,人人心中有梁山。
只一人,让我读出别家滋味来。
此人,极丈夫之致,尽人生之欢。苦来,不喊一声苦。乐去,不说一句愁。真真是浑然几分天真趣,还存一颗赤子心。
他便是提辖鲁达,"花和尚"鲁智深。
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拳打"镇关西",酒砸五台山,大闹桃花山,拼杀瓦罐寺,落草二龙山,聚义梁山泊,好一个"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因为他"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所以,让人可敬。因为他不舍"最初一念之本心",慈即真慈,怒即真怒,丽即真丽,丑即真丑。所以,让人可亲。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杀人不眨眼的他,本与"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相去甚远,却最终留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而得以圆满坐化。
万事皆有定数,无人不落因果。鲁智深能证得菩提,不是因为他喝酒,他吃肉,他杀人。而在于,他喝酒便喝酒,却无一口酒入心,他吃肉只是吃肉,却无一块肉得罪,他杀人只杀该杀之人,无因杀一人而种苦果。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处处显相,却处处不着相。时时造业,却时时得解脱。
鲁智深痴酒如命,是酒中之人。俗语说:"酒类侠,茶类隐。"古往今来,凡是披肝沥血之人,嗜酒如命。而虚灵清洁之人,独爱饮茶。于是唐朝王敷专门有《茶酒论》来评茶酒的功勋,定酒茶的尊卑。又有皎然说道: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说的便是茶酒不可调,酒茶两条路。
单这鲁智深,万物于他,都是自然。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既"一身转战三千里",却"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即都无,其如幻耳。
叹,步军大将,万言平戎策,换取朝廷招安书。
唏,天罡孤星,千般杀人心,落得般若观自在。
吞着大碗酒,咽着大口肉。却最终将浊酒熏嚼出茶清凉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千古是非心,拿壶酒来。
一席痴人话,喝杯茶去。
你说,鲁智深吃的什么茶?
休管他,且只吃。吃来吃去,自然晓得。
文/王正琥
特注:《》《51普洱网》授权网登载。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