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秘密——因酒而茶,好话与坏话
茶从酒那里获得了话语灵感,并从唐时代开始,开始了一套独立的美学建筑。需要指出的是,在唐时代,与酒比较而言,茶更带有民间性。
陆羽封为茶神,寺院的大力推广,非产茶区域外民族的饮茶习惯也开始发力,唐肃宗时代的禁酒也为茶发展提供了空间,茶成为生意(茶马古道形成),都让茶得到空前的发展,继而茶税出现。
茶同步发展之时,酒依旧是生活与文化的主体,雅文化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只有极为少数的几个士大夫,比如白居易是茶酒不弃之人,其他如李白者,只是偶然为主,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酒中仙,他写过大多关于酒的卓越诗篇,诸如《把酒问月》、《悲歌行》、《将进酒》、《月下独酌》之类,得益于酒,时间与空间被打碎,人不在受累于百岁之虞。但李白书写茶的唯一一篇,正好解答了悬而未解的问题。
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序言中,李白交代了自己写茶诗的缘由,非常耐人寻味,那几乎泄漏了所有茶叶书写者的秘密。
首先是产茶的地方很奇妙:寺庙附近的乳窟,这个乳窟里不仅有玉泉,还有饮玉泉为生的仙鼠(即千年蝙蝠),还有碧玉般的茗草罗生;其次,突出那里的水好,由物及人,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因为长年喝玉泉,居然颜色如桃李。
接下来就好理解了,奇特的地方,养生的水,生长出来的茶自然非同寻常,竟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连茶都长成人样了。不做诗是不行,更何况,李白知道他是第一个为此茶作传的人,意图也很明显:"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其诗云: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士大夫李白未必懂茶,但懂茶的高僧大隐未必有李白的才华,鉴于李白的才华与自信,他一出手,必是佳作,那这"仙人掌茶"名扬天下、百世流芳就不在话下。时至今日,仙人掌依旧是湖北当阳一代的特产,活在许多人的口舌之间。
茶一旦变成像酒一样的媒介进入广泛的社会交往生活,前所未有的裂变也就开始了。
拥有茶的话语是激动人心的,这种植物更能焕发出异常的精神特质。
接着便会发现,茶在高僧、大隐、士大夫天衣无缝的合谋下,至少在汉语里开始了代表着华夏最高饮食美学形态方向的构筑。茶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喝下去的是茶,散发出来的却是精神,没有比这更令人振奋的了!
在这一套绝妙的汉语书写体系里,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最终通过茶而高度统一起来--禅茶一味,就连佛祖都被改造,以适应这套茶学体系。他们声称,菩提达摩禅定居然睡着了,羞愤交加的达摩割下了自己的眼皮,而那些落地的眼皮后来就变成了茶树。后来佛祖愿景的实现,全赖于吃了自己眼皮变成了茶叶。
很显然,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其要义无非就是说,只有通过茶,才能接近佛祖,也只有茶媒,才能让人的精神进入物我两忘的禅定状态。弃茶就意味着远离佛祖,放弃精神追求,多么可怕的后果,又是多么严密的逻辑。
能与高僧、大隐、道士、士大夫这些名士大德匹配的元素是什么?维系这样一个茶学体系,就需要调动汉语中所有能调动的绝妙好词。
于是乎,茶的产地一定就是好山好水(这些地方也绝大部分是寺庙的地产),喝茶的地方自然也是名山大川(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水一定有灵性,茶具一定有来头,茶只作佳茗),佳人(只要是女的一定是佳人)侍坐,也会怡然自得。哪怕多出一个南郭先生,只要他也爱茶,就是贤人,喝茶也变得热闹起来,像极了酒会,聚会之人越来越多,才思涌现中多了显耀和哲思小语。今天,随便一个卖茶小妹,都对这套好词倒背如流,"禅茶一味","从来品茗似佳人"张口就来。
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茶的美词体系如此牢固,等到后世有人想说茶"坏话"的时候,便会发现,所有的"坏话词汇"都不支持这样的反驳。这与酒完全形成一个悖论,酒是坏话太多,要绞尽脑汁才能阐释出喝酒的必要性。"酒池肉林"就不说了,这"灯红酒绿"也中性不得,花天酒地、酒肉朋友、酒囊饭袋、酒后无德之类更是令酒鬼们心碎不已。
作家古龙笔下酒鬼甚多,茶人写得极少(酒鬼与茶人,多么大的区别啊),秋鼎风是个额外例子,古龙意外之笔却把一个爱茶之人写得令人好生敬仰。陆小凤千里追凶,来到鸟不拉屎的西北黄石镇,在线索中断穷途末路时,却意外地在简陋不堪的旅馆里发现了上好的茶具和茶叶,从而揪出藏身于此的品茗高手--巴蜀剑派的掌门人秋鼎风。一个掌门人化装成庸俗不堪的独眼龙,不管外部环境是何等恶劣,还忘不了边品佳茗边梦想金银财宝,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本文为《茶与酒,两生花--中国文化的双生结构》上篇《茶酒论》第三章 书写秘密:因酒而茶,好话与坏话)
特注:《》《51普洱网》授权网登载,网系《》战略合作单位。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