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之首,万源之母(03)
据《煎茶水记》记载,陆羽排出的宜茶之水为: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水是万物之源。作为伊尹烹饪的首要材料,陆羽自然不会放过对水的阐释。我们知道,无论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是孔子的"智者乐水",他们发掘出的许多水的德行,都是形而上的,远不如伊尹和陆羽把水置于直观的生活层面,令人感到更为亲切的认知。
陆羽论水二十种,其实谈的是水与茶的关系。陆羽开创的茶水关系成为后来中国人鉴定水的重要标准,水好不好,要看泡出来的茶怎么样,好茶与好水构成的故事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佳话。茶水确实能使人舌灿莲花,吐气如兰。
集中讨论茶水关系的是在明代,明代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这也刺激人异常敏感的味觉。张大复这样讲茶与水的关系: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 ;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梅花草堂笔谈》)。茶水茶水,没有水的茶你喝得下去吗?而没有好水,再好的茶也只能沦为三流货色。明代许次纾也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茶梳》)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过一种灵水:"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这种灵水,其实就是自然水,"灵者,阳气胜而所散也,色浓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是也。"
明人张源进一步阐释了茶与水的精神性:"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 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有人认为,这是"真水无香"的来源之一,"真"和"无"是道家的核心词汇,人们 耳熟能详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以及"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就是这种结构。
明代是一个出哲思妙语的时代,但大清治下的人,完全不懂得这些汉语中的性情文字。经过民国时期无数人的努力,这些饮茶妙语又在当下中国获得语法张力,喝茶谈玄再度流行,君不见,许多茶馆主人都在茶馆高悬"禅茶一味"么?
陆羽的品水排行榜,历代质疑者颇多,比如欧阳修就多有反驳,但都不及清代乾隆皇帝影响大。雪水在陆羽的榜单只排到了 第20位,但乾隆以为雪水当为泡茶之首选。
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记载,弘历(乾隆)制有一银斗,随身携带,每到一地,都命人精量泉水。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如之。其余诸水,都比玉泉水较重。济南珍珠,重二厘;扬子江金山下中冷水,重三厘;惠山、虎跑,重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以及西山碧云寺,各重一分。于是,弘历钦定玉泉水为第一,并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摩崖勒石以记之。后来,弘历又测雪水,发现其比玉泉水还轻三厘,故遇雪必取。
雪水(轻水)为上之说,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到回应。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
如何吃得!"
在妙玉眼里,品茶的首要功夫是品水,至于喝什么茶,反而不重要。今人多会分析雨水好还是雪水好,弄了一大堆化学分子 式,也把茶叶肢解为氨基酸之类,美感荡然无存。
唐代义净撰的《受用三水要行法》里,说了佛教用水的戒律,也就是许多人熟知的"三水":一是时水,指沙弥俗人自手滤漉,观知无虫,午前任受饮用之水。按佛教之制,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必备的衣具有六件:僧伽黎(大衣)、郁多罗僧(中衣)、安陀会(下衣)、波咀罗(铁钵、木钵、瓦钵等)、尼师坛(坐具)和骚毘罗--这个骚毘罗就是漉水囊,用以漉去水中微虫。二是非时水,意思就是这样的水不一定有时间限制,可当时取用,也可稍后使用。水同样经过过滤后,放在储水器皿中,预备着。三是触用水,言下之意,就是用来洗东西的水,包括手、足、脸、头,六物及大小便处之水。
佛教徒会因三水受用、准备、贮藏等不当,触犯六种,乃至一万五千四百八十罪。陆羽的二十四将军(饮茶道具)中,漉水囊就不仅仅是过滤杂物的卫生工具,还是不杀生的道具。而实际上,在没有带漉水囊的情况下,僧人会选择其他的过滤方式。比如用衣角来过滤,或在水壶、瓶子一类的器皿口处,挂布过滤。
这样的用水方式,一旦与茶结合,就成为一种于民众而言的新奇方式,并被当做喝茶的必要程序而流传下来。现在许多茶馆,都有过滤系统,有些是相叠的几个瓦缸,依靠层差错落让水从上往下循环,一些则通过木槽或竹简让水在时水与非时水之间自我循环。
当然,古往今来,有两种让水干净的办法。一种即活水,让水在流动中自我过滤,另一种则是让水处于静止状态,污浊自沉于下,而清洁从上取之。
动静之道,就在其中。
(作者:周重林 太俊林 来源:《茶叶秘密》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