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作为世界遗产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实践「一路一带」
编者按:一带一路的概念最近热爆朋友圈,对这一概念的解读,每个领域都在寻找诉求点。茶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在一带一路这个概念下如何解读?本文为《一路一带,茶马古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
在给国家文物局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告》中,我们给出一种"茶马古道作为世界遗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把茶马古道物质遗产部分分解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为茶产区域,第二部分为中转区域(也是途径区域),第三部分是消费和储藏区域。
在 茶产区域,以茶作为主体核心要素,很容易找到共识。作为世界茶原产地的云南,不仅是当下中国产茶量最大的区域,也是当下茶文化最为活跃的区域,以普洱茶和 滇红为代表的云南茶,牵动着茶马古道的活基因;而四川则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和传播之地,丰富着汉语中茶文化的精神要素,最为关键的还是,在这两地,还存活 数量众多的古茶园,对任何一位研究者来说,这都是莫大的研究宝库。滇、川、藏区域是多民族饮茶史的最初接触之地,也是人类饮茶史的见证之地。
我们可以从云南茶园景迈山作为例子。2009年,景迈山启动申请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出现茶园作为"国 保"单列的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公布还有遍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与茶相关的茶马古道,无论如何,这其实已经意味着拿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入场卷。 2014年,普洱市正式启动了景迈山古茶园的申遗程序,申报的是文化景观类遗产。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文化景观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
乳香之路上的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标准,凡提名列入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标准: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的天才杰作;二、在一定时间内或世 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三、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 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四、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五、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 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点;六、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或 实质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此条标准不能单独成立)。
景迈山古茶园申遗之路,可以参考的遗产案例有:阿曼的乳香之路(2000年)和以色列的熏香之路(2005年)。乳香(frankincense)是一种由 橄榄科植物乳香木(Boswellia thurifera 或Boswellia sacra)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古代用于宗教祭典,也当作熏香料(制造熏香、精油的原料)使用。乳香也是中药的一种外科和内科药材,用于止痛、 化瘀、活血。
景迈山上茶人家 傅开鑫供图
乳香贸易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与它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个标准中的两个:标准(3):乳香在古代是一种极昂贵、奢侈的香料,在阿曼发现的考古遗址群中可以发 现当时乳香香料生产和贸易的繁荣兴盛。标准(4):希什尔的沙漠绿洲、霍罗尔的货物集散地以及阿尔巴利迪都是中世纪时代波斯湾最典型、最著名的有防御工事 的居民聚居地。"乳香之路"其实就乳香通往欧洲和近东的路线,今天在阿曼境内的4个遗址分别是盛产乳香的杜克河谷、出口乳香的霍尔罗港口、位于佐法尔省的 巴利迪城以及保留了古代往来沙漠商队足迹的叙氏尔绿洲。
茶叶以及乳香,香料都以特定物质(乳香、香料)的远征为特点,带来沿途城镇的兴起、对并其他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乳香之路和熏香之路都是跨国通道,但采用的是一国境内保护与申请模式,突出重点,以古遗迹为中心点再现了一条逝去的文化线路。
包含景迈山古茶园在内的茶马古道是茶香之路,以茶为主体,延伸到其他国家,但我们同样可以采取境内核心保护带,也是传统茶马古道研究的核心区域,即滇川藏大三角,通过古遗迹(茶园,古镇,古寺院)之间线路来串联。
景迈山 傅开鑫供图
在乳香之路上,申报的时候,明显有亲西方的倾向,比如特别提出乳香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凯撒大帝如何喜欢乳香等等。茶传入西方后,对西方世界产生过重大 影响,比如英国的下午茶茶会,中英鸦片战争(其实就是茶叶战争)以及波士顿倾茶事件等等,茶叶推动着世界的文明进程。难点在于如何厘清这其中的关系,茶叶 传播路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其他区域。陕西汉中区域,明代以来广泛种植茶,为后来茶叶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杨一清说,明成化年间 (1465-1487),"各省逃移人民聚居栽植,茶株数多,已经节次编入版籍。州县里分,俱各增添,户口日繁,茶园加增,不知几处","新开茶园,日行 月盛,漫无稽考;致使一园一畦者,课程已多,连山接陇者,课程顾少。"(5)
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产品中商业化最为成功的案例,但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导致其很长时间内无法在北纬39°以北移植,这决定了茶叶必须从南方获得,这也正是茶叶远征特性和茶马古道的起源之一。
在过去的茶马古道研究中,往往过分集中于史地交通网络考察,反而忽视茶的主体要素,回到茶这一主题元素上,便不难发现,古茶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容置疑,其他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十九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版画
茶运输的中转区域(途径区域),至今有大量的文物遗址、遗存,诸如古镇、古道、古桥、古石刻、古寺庙,既是茶马古道繁荣的证据,也回答了茶马古道所创造的财 富是如何消耗的。云南境内保持着数量众多的古道,在云南省文物局编制的《云南茶马古道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项目简介》中,共列出了总数为349公里的古道, 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保山、临沧、丽江、香格里拉等诸区域,其他区域尚存的古道还有近200公里。丽江区域目前拥有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 城、玉龙雪山、三江并流都与茶马古道有关,丽江古镇的格局的形成,与茶马古道的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只是云南,林隽在《西藏归程记》记述说,"理塘、巴塘、道孚、炉霍等集镇也都因茶叶集市和转运而迅速兴起和繁荣。特别是察木多因其为川藏茶路与滇藏茶路的交汇处,又是川藏南、北两路入拉萨汇经之地,各地茶商云集,也迅速成为'口外一大都会也'"。(6)
察木多就是今天的西藏昌都,是滇藏茶马古道与川藏茶马古道的交汇地。昌都现在还有四川桥和云南桥两座吊桥,它们分别跨越在澜沧江的两条支流扎曲(通往四川) 和昂曲(通往云南)上,与此相关的称谓是昂曲河西岸为"云南坝",扎曲河东岸为"四川坝"。而在二十世纪初期,这里还有昌都还有通往拉萨的西藏桥,他们分 别由来自云南、四川和西藏的马帮投资兴建。马帮投资建桥,是茶马古道上很普遍的现象,这也是茶马古道有别于官方大通道的地方。
寺院兴茶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不产茶的西藏、西北区域来说,寺院不仅仅是茶的大宗消费地,还是茶叶的储藏地。无论是以信仰带动的茶叶消费,还是生理带动的茶 叶消费,自宋代之后,茶都成为这些非茶叶生产区的生活必需品。唐以后,大量"茶马互市"以及茶马司的开设,让茶叶的来源以及消费有了更为明确的记录。
马道驿站 ,图片由邹记普洱提供
当然,这三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划分,这三者之间在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重叠现象。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随着茶叶的远征和渗透,茶的精神性也同时出现。 易武古镇在唐代叫利润城,大理则有"妙香古国"之称,茶叶集散地普洱后来成为一种茶名……,当茶远运到英国时,茶是东方的仙草,与孔子、瓷器、丝绸……一 起构成了一个梦幻国度。此后,在英国形成的茶会,从饮食结构、家庭伦理和社会礼仪上都改变了英国。同时,我们看到因茶而起的茶叶战争,加速了英国的强盛以 及中国的衰落,同样的故事在美国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轨迹。
在另一段历史里,我们看到,茶叶的作用远胜于千军万马。明代杨一清在主政陕甘时上书皇帝说:"且金城以西,绵亘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臣 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而之前,他修筑了大量的碉堡,仍然抵御不了进攻者的铁骑。
明代巡茶御史李时成说得更露骨:"俺答今求茶市,意不在茶,在得番人耳。夫洮西一带,抵嘉峪、金城,绵亘数千里,番族星罗。西寇之不敢长驱而南,以番为之蔽 也。顾番人需茶最急,一日无茶则病且死,是番人之命悬于中国,俾世受约束,藩我西土。脱以茶市假之,俺答逐利,而专意于番。番求生,而制命于俺答,彼此合 一,其遗患可胜道哉!"(6)
如开茶市,"将使番人仰给于虏,彼此势合,贻患匪细。"梁才在《梁端肃公奏议》声称:"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 则死,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使彼有所畏,酬之使彼有所幕。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系诚重且人,而非可以寻常处之 也。"(8)有明一代,这样的言论非常之多。
茶的三大特性--远征性、精神性以及渗透性,让茶叶成为无形的"长城",成为巩固边疆之道;在更深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茶,让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 间,慢慢形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为此后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和生活基础。茶叶所构筑的"茶叶边疆"远远胜于任何一种有形之物,而一旦这种茶叶边 疆形成,便成了文化安全与国土安全的无形屏障。
当英属印度瓜分西南边境时候,茶马古道形成的"茶叶边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属印度多次派间谍入藏活动,就曾运锡兰茶到西藏,企图取代普洱茶,藏胞拒绝购 买。1904年英国派兵侵入西藏,同时运入印度茶强迫藏民饮用,也遭到拒绝。在茶马古道遗产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寻找和发现看得见的茶马古道,更要注意其无 形的精神性研究。
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2014年受茶界关注的"万里茶路",就研究方法来说,其实并无太多差别,各地如何厘清自己的茶遗产价值,会成为未来茶路尤其令人关注的话题。
文章作者:周重林,著有《茶叶江山》,《茶叶战争》,他的微信是:14267292。
文章注释:
[3]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方式的比较和借鉴[A].见: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主编.《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5]杨一清.杨一清文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77.
[6]林隽.西藏归程记[A].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106.
[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930.
[8]梁才.议茶马事宜疏[A].见: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2:956
文章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