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品酒与饮茶,是人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是尘世的欢乐与放纵,酒令人陶醉,让人沉湎,茶则全然不同。少年爱酒,是因为热血与青春,是身体荷尔蒙的冲动勃发,大有走遍江湖的气魄。中年品茶,是阅世之后的超然与淡泊,是恍然如隔世的顿悟,也是大隐于市的心如止水。斗茶自古以来是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可惜的是如此待茶,看重的不过是其作为商品的物质属性,藏年几载,价值几许,反而不堪。茶,可素可雅,不过雅俗为的全是生活,若不曾入口,即便古茶满室又有何干。
茶的一生是一种虔诚的仪式
曾为媒体人的黄静,从前与茶无缘,后来,生活中便不能剔除这缕茶香。每个人的饮茶都有一个契机,有人是从幼年便尝茶,有人是兴趣使然,更有人单纯是因为营造文艺氛围而接触茶。黄静的契机没有那么戏剧,跟随朋友见识了一次潮州的功夫茶后,忽然觉得美好,感觉原来喝茶可以如此安静与清雅。任何兴趣的开始都是好奇,而一旦好奇之后就是不能阻挡的深究。品茶的开始是买茶,如今作为爱茶者,黄静有了熟识的茶商,也常去茶园看茶,但是一开始,她也像大部分人一样,去芳村茶叶批发市场选茶。从一开始的来者不拒,到如今有了钟爱的品种,在这一来一去的试茶中,投入的时间与心意慢慢转换成对茶的体悟。
黄静现在爱喝的茶,早已从清香的铁观音转为云南的红茶。提及这味红茶,足够小众,年产量才200公斤左右。正是因为在成品市场难觅其踪,才促使着她跑到茶商处找寻,虽然这般费事的收购茶叶,黄静为的却不是盈利,而是纯粹的口齿生香。再好的茶叶,最终也是为了入口,只有经由与水的相融,茶才称之为茶。从眼观到口尝,由物到心,改变的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当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动作时,就达到了茶人的双重和谐。
喝茶对于黄静来说,是一个身心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由自然到社会的经历。一株茶树吸取阳光,承泽雨露,到成熟季节的采摘,后期的加工烘焙,中间不容忽视的时间流转与人心坚持,是一种虔诚的仪式,而这仪式,需要懂它的人去用心体悟与观赏。喝着茶,黄静感到自己能够看到成长的茶树,还有那做茶的人,虽然未曾相识,可是经由这一年年的茶叶,好似得到了交流沟通,从一叶茶窥探它背后的庞大王国,这是两个时空的对话,亦是对自己生活的体验。从快速消费的逗点到不断行走的长线,对自我的认知与解读由品茶开始。对黄静来说,生活若是少了那味红茶,当然还会继续,只是没有那般美丽与完美。那小小的茶中天地,是生活中最美的锦上之花,也是最忠实于内心的人生体验。
上午尝绿,午后品红
茶,宛如古画中的女子,娴静大方,温文尔雅。茶艺中的表演者也往往是眉目如画的清丽佳人,人茶相得益彰,是再美不过的图景。茶本有情,这情是清淡,是对生活焦躁的稀释,是宁静内心的一抹旋律。凝聚草木精魂与天地香气的特殊饮品,绝不仅仅是解渴的水质,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需求。出身哲学专业、目前在高校任教的葛老师,闲暇时光是前往锦绣天伦的茶铺泡茶品茶,在这一方世外桃源,与内心静静相对,这是她热爱的休闲方式。作为很晚才接触茶的爱茶者,她少了许多束缚与条条框框,一切都出自内心。
无事,是唐代冯可宾在《茶笺》中提及的品茶前提,心中无事,方能神闲气定,悠然自得。葛老师的泡茶与品茶恰源于此,对于茶,她更多凭借的是直觉,忙碌的上午品尝绿茶,带来一天的好气色,下午与夜晚则是花茶或红茶的专场,既可享受袅袅茶香,又不清扰睡眠。这样的体验,并非来自理论,而是一个人对茶的感性认知与本能审美。在葛老师看来,饮茶本是平和之事,何来那么多的规矩与要求。既是消解心情与自我舒缓的一种方式,就更要轻松自得。为了更好的品茶,她曾去学习茶艺,为的却不是表演,而是希望与茶更加接近。评茶需要经验,爱茶却只凭兴趣即可。所谓懂茶,并不是熟背各地的产区,名茶的分类,乃至藏茶的价值。茶没有那么功利,真正的茶客,能够了解茶的美丽,能够通过一泡清茶,进入自身的精神世界,达到人茶相谐的境界。价值与数字不是懂茶的标准,了解与对话才是。
在学茶的过程中,葛老师体会到了分享的喜悦。茶可寂寞,也可热闹。一人饮茶,是云淡风轻的静默;众人饮茶,是赌书泼茶的欢乐。学习茶就是交流与分享茶文化的绝佳过程,正可谓一人得趣,二人得神,三人得味。与茶友品茶,是身心的双重愉悦,更是以茶会友的幸福时光。一盏茶,一曲筝,一弯明月,与茶韵为伴是都市生活中的心灵瑜伽,更是人心的最终回归与终极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