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芳香镇沅”之老乌山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老乌山为无量山一支脉,形似叶,古属"银生城"。按现行政区划分,地跨现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地理位置重要、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矿物质丰富,通透性好,自古种茶,是兵家必争之


老乌山为无量山一支脉,形似叶,古属"银生城"。按现行政区划分,地跨现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地理位置重要、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矿物质丰富,通透性好,自古种茶,是兵家必争之地。


图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包忠华董事长筹划的"老乌山大茶区"

现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史称"太和",地概宝仓山,老乌山,太和谷,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多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各族人民到此从艺经商、依茶置业,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茶的管养模式;大理国破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太和的发展。其间,逐渐演化出低苦涩、甜顺滑、汤明艳、耐存耐泡的"太和甜茶"。这使得太和步入鼎盛,各部为壮大自己,抢山占地,开林植茶,而老乌山更是激烈。


图为:茶界独立评论人"白马非马"考察"老和尚"(老乌山紫茶)

众人涌入,山里人欢马叫自成街市。现大石寺、和尚寺一带更是热闹。大石寺是过老乌达抱母井、通威远厅、下南洋必经之地。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植茶较好,现存较有名的是"苦竹山"寨的茶。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立冠,成中国道教最南之地。周边的文立、海子等、茶多位置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而"和尚寺"则更为久远。


图为:新闻媒体收录藤条茶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独一无二;早年段氏为保太和备战元军,到此驻屯。战事未达,便弃甲从商,开山植茶。在此安居乐业、为商保驾;久居建寺,善男信女都来进香问佛、感召四方。段氏早年驻屯于此,为太和甜茶而大量植茶壮大实力而称雄一方,还带领诸部敬茶祖、祭茶神,观势开采,深得人心(即为老乌山茶开采仪式)


图为:各路茶人观摩 藤条茶采摘

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制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图为:采摘完毕的藤条茶树

老乌山自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


图为:成熟度好--即将采摘的茶鲜

段氏后裔段苹,再制"太和甜茶"。夫妻到此寻根问祖,探山访茗、试制悟道,发掘失艺、找寻遗技;在本族人的带领下,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发现这里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有称"牛血"茶、"蓑婆"茶、"藤子"茶、"老和尚"茶,"勐古茶",还有威名远扬的"老乌王";老乌王当地人称"蛮科茶",树高体大却花果满枝,十分喜人。在大集体年代,队里定的是年交干茶15公斤。多年后,户主觉得实无多余,让予他人,形成地为一家,树为其户之怪象。使得老王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反遭其害。地主见树高体壮蔽荫,影响农作物,时常打叶断枝。一年更是断其主杆,使树高降近三米。其下树时跌落得伤。村民都讲是遭报应,更坚定了敬仰之心;这一切都让段苹大为不惑。


夫李琨经与几位同道之人商讨后,决定请茶界泰斗肖时英进山答疑解惑。老先生一路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兴致极高。当老先生看到"老乌王"时呆住了。大家都不出声,看老先生移步观树,看看摸摸,摸摸看看,一声不出。许久,老先生才让人上树采花果叶。一小伙健步上树,意外事之再次发生,小伙险些跌落。大家都认为茶神发怒;见此情此景,老先生解释:山里湿度大、水气高,再加之树体寄生植物太多,使树内小环境的湿度增大,此树又分枝少、杆直立,使得滑上加滑、易跌落,并非茶神作怪。之后老先生又讲,茶果满枝,而顶芽不长,是茶树之衰象,是没管养采好的结果。(后在老先生的指点下,在众人的保护下,老王更壮。)


图为:没有建好梯级分枝的藤条茶树

一行下来、老先生多多感叹。叹老乌山茶种之丰富,感茶文化之渊源。大家备受鼓舞,后又发现"许家箐"大茶树、尖山"陪嫁老茶树","河头藤子茶王"。"老和尚"茶也被命为"老乌紫茶",掀起了一股寻访老乌之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图为:没有建好梯级分枝的藤条茶树

老乌山遍地茶。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这里多为丹岩地形,专业术语"丹霞地貌",地方俗称"猪肝石",地表石虽被多采,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客爱。人们早不制"太和甜茶"了,在这普洱独秀、古树为尚、山头称王之际,更是难见其踪。我也由太和入普洱,开始往南贩卖些晒青毛料。但众人都说此茶有梗,有马蹄,不好,让我损失惨重。我便开始深入研究,为什么我们的茶有马蹄。


图为:古树新芽年年发

现代茶园管理办法的引进,让老乌山古茶被大量台刈矮化,很多就此消亡。九十年代现代茶园高投入高产出,开台密植技术的抄袭,又让老乌山古茶再次遭到破坏。先民多少代的经验总结:茶不采不发,但要培根树形、采养结合、侧修枝顶留叶,适时分枝留养;其树年久之后,枝分布均匀,其形如辫,柔如藤、韵如柳、品象极佳之树被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其干茶含梗带蒂有片,一看就知是放养型茶树、传统法采摘,自与现代茶有别。外部力量的强势介入,让部分茶农不得不放弃了传统采养法,但老乌山茶区仍是"留有传统采养管理型茶"最多的茶区;现人们重拾传统,逐步发现它的优点,制得的太和甜茶虽品质不错,但山大茶散地偏路难,综合考虑不定为主方向,也不宜建厂。只是普洱茶可多收多制。


图为:老乌山至今都还在驯化使用野生茶

今人们在文立村开了茶街,建了普洱茶压制厂,方便茶农贸易茶商定制;在罗家建初制所,毛茶直供城中大企、商海大鳄;在波啰坝上加堤建馆,供人们渡假休闲、品茗鉴山;老乌山里一片热闹、喜雀正欢。只有这"老和尚"静观其变、沉默无声。还有年势高的肖老先生,在念念不忘的盼想再会会"老乌王"。


图为:老乌山古道上的又一大物资"锅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