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三问茶饮料
夏季即将到来,饮料市场又将有一番热闹。继碳酸饮料、瓶装水之后,有人预言,以健康为卖点的茶饮料将引领第三次饮料浪潮。然而,细细探究国内茶饮料的发展现状,我们却产生了诸多疑问。由于国人固有的饮茶习惯,几年前,茶饮料的发展在业界还存有争议;几年之后的今天,茶饮料已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第三大品种,成为企业们争食的"蛋糕"。但业界有一句话:如果没钱做广告,就别想做茶饮料。铺天盖地的广告成就了时尚饮品。然而,究竟是茶饮料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是广告左右了年轻一代?
如果说过去还曾有人对茶饮料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那么,今天,看着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茶饮料,我们或许应该满怀信心。有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茶饮料产量不足20万吨,2000年总产量约达185万吨。今年,预计产量为300万吨。市场让茶饮料生产厂商踌躇满志。饮料厂家争先恐后地卷入了这一市场的拓展、瓜分中。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饮料业之外的企业,如啤酒、白酒、面食、制药等,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业内人士调查发现,在去年7~9月饮料销售旺季,茶饮料极为火爆,康师傅、统一等一线品牌自不必说,就连区域性极强的杂牌茶饮料也十分畅销。而茶饮料在台湾早已登上饮料销售排行榜榜首;在日本也是大行其道。这一切,似乎更昭示着内地茶饮料发展的灿烂前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相似,使得茶饮料有了掀起第三次饮料浪潮的可能。
难道说,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的饮茶习惯已不再是国人接受茶饮料的壁垒?让我们来看看究竟谁在喝茶饮料。有关调查显示,目前,茶饮料的消费仍限在年轻人当中,而他们深受广告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追求"天然、健康、快捷、方便"饮食潮流的今天,茶本身的魅力令人难以抗拒:不含热量,维生素、矿物质丰富,天然,无化学合成之虞……正基于此,茶饮料风靡世界。然而,目前国内市场却是鱼龙混杂,甚至有名为茶饮料却无多少茶风味的产品。难道主要靠香精、香料、糖精、甜蜜素等甜味剂调味,甚至添加了防腐剂的茶饮料,就是所谓的"健康饮品"?
茶饮料是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发展最快的产品,然而国家标准却迟至今日尚未出台。标准的匮乏,制约着中国茶饮料整体上档次。标准的匮乏,使茶饮料行业制假而不受法律约束。有的产品加了添加剂,却不标出;有的添加水果香精,却标成果汁;有的企业甚至还聘请了科技人员,以做到"假冒伪劣"蒙混过关。
专家指出,内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即使同台湾相比,也是落后的。首先,硬件上缺乏适用于茶饮料灭菌、澄清、封盖的专门设备。国内大部分茶饮料厂家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精度、速度都难以满足茶饮料的生产要求。有的厂家在对工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忙于制造茶饮料生产线,甚至大肆推广"茶饮料无菌冷灌装线"。有专家认为,冷灌装可使包装物成本由原来的1元左右降低到一两毛钱。然而,安全性达不到要求,并不能真正做到无菌。在软件上,国内厂家生产工艺落后,如对茶饮料货架期内沉淀、变色、变味的难题还不能完美解决,配方制作水平普遍不高。
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看看北京乃至中国市场,做冰红茶、冰绿茶、乌龙茶的企业这么多,却没有几家敢做柠檬茶,为什么?因为工艺、技术、设备要求较高。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调ph值,有多少茶的组分就会出现多少沉淀物,而且沉淀的出现都是在上货架以后不断柏出的。而生产柠檬茶的厂家,又有几家茶的含量高?
今年召开的全国茶饮料发展研讨会上推出了茶饮料行业标准,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标准的施行将促使茶饮料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序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同时,有在专家也指出,作为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国家高山茶,我们的标准在某些方面还相对偏低,尤其是茶内含物质成分浓度、卫生指标等。与国际上茶饮料向更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纯茶饮料茶文化发展趋势相悖,国内纯茶,物质含量要比日本低10%~20%。就调味茶来说,茶的含量也比台湾低。而防腐剂在我国更是尚未完全明确禁绝使用。这也正是国内茶饮料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另外,有关人士指出,这一行业标准,推行力度令人担忧。
农药列留量和重金属含量问题一直是中国茶叶迈上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那么,国内的茶饮料生产企业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销往国外的速溶茶饮料的茶粉对茶叶选择要求较高外(因国外卫生指标等要求高),目前国内经销的大部分茶饮料为降低成本,选择的茶叶多为中低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茶叶大国,生产的茶饮料却无法复制再现名优茶特征风味的一个原因。
同时,国内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据介绍,我国的标准比国外低,中国茶叶一直难以迈入国际市场。现在国内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绿色生态原料基地,但茶饮料生产厂家选择无污染的有机茶作为原料的并不多。有专家认为,茶叶不可能无限浸泡,因此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采用有机茶为原料。
看来,在日益关注健康的今天,茶饮料必将成为时尚饮品,但对国内的生产厂商来说,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