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南第一茶市”形成之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繁昌县峨桥镇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远近闻名的茶叶批发市场。全国各地的很多茶叶来此集散,年交易量四五十万担,日交易人员数千人,高峰期可达上万人,被誉为"江南第一茶市"。
那么,一个并不产茶的小镇是如何成为"江南第一茶市"的?笔者通过调查和深入分析,旨在解剖峨桥茶市这一典型,揭示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生成、发展机理和规律,以减少市场建设的盲目性。
峨桥茶市形成的机理分析
峨桥茶市的兴起,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一连串的"谜":峨桥地处沿江水乡,地势低洼,素不产茶,怎么会形成如此规模的茶叶批发市场?而盛产茶叶的皖南、皖西山区等地却未能形成?为什么在峨桥形成的是茶叶市场,而不是如无为刘渡的木材市场或其他的专业市场?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市场的热情很高,但却"有心栽花花不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了市场之后,却无客商入市,形成"有场无市"的局面?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通过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生成和发展有着它的内在机理。
先来看能人效应。
"能人"即运高山茶销商,或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他们是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的"酵母",起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就峨桥茶市而言,解放前和解放初,峨桥周边农村就有十余户农民从事贩茶生意,即从产茶的山区将茶叶买来,然后再贩到芜湖、南京等地去卖(本地茶叶销量很少,且价格也比芜湖、南京等地低)。农业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贩茶活动基本绝迹。改革开放以后,本地原曾从事过贩卖茶叶的农民或因家中劳动力多田少,或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贩茶的收入远高于种田收入),便重操旧业,从事茶叶买卖。但这批人大多年纪已大,于是便带领子女或亲友贩茶。一些原来没做过茶叶生意的农民也跟着学贩茶。这样,贩茶队伍日渐扩大。可以说,峨桥茶市之所以能生成和发展,正是以这批"能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其实,不光峨桥茶市是这样,笔者曾考察过很多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情况莫不如此。以全国四大木材市场之一的无为县刘渡木材市场为例,这个木材市场的兴起也是在农村改革之后,当地一些先富裕了些的农民到江西购买木材,盖房屋后,将多余的木材拿到江滩上自由交易。到1983年底,来此买卖木材的人渐渐增多,便自发形成了一个木材批零市场,并陆续出现了一批常年采购木材的运销专业户,从事木材贩运交易。可见,刘渡木材市场之所以能形成,也得益于当地有一批率先从事木材运销的"木商"。
再来看市场生成和发展效应。
"能人效应"十分重要,但仅有能人示范,只会使贩茶队伍扩大,并不能必然导致茶叶批发市场的产生。那么,峨桥茶叶市场到底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呢?下面,我们作进一步考察。峨桥贩茶的主体是农民,而农业生产有着很强的季节性。农民进山区购茶季节,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有的农民家中缺少劳动力,茶叶买来后,有时不巧又急需犁田、插秧,不能及时将茶叶运出销售,就按成本价(购价加运输、食宿费用)转让给家中劳力多、即使是大忙季节也照样能出去卖茶的农民,但有时也转让不出去(因其他农民带不了许多等原因),于是就挑到峨桥集市上去卖,也确实有人买(对买铁观音茶的人来说,至少省去了进山买茶的时间)。于是,逐渐地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卖不掉的拿到集市上去卖,买不到的就到集市上去买,茶叶批发市场的雏形就这样生成了。而这时泾县、宣城、广德等地茶农,正苦于茶叶推销困难,得到峨桥茶叶好销的信息,便纷纷将茶叶送到这个市场。随着交易量的扩大,茶叶批发市场也就日益发展起来。这里,季节性因素是"卖不掉的拿到集市上去卖,买不到的就到集市上去买"即茶叶市场生成的诱因。据笔者调查,其他许多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或许没有这一诱因,但由于各种缘故,也都大同小异地出现"卖不掉的拿到集市上去卖,买不到的就到集市上去买"。而这,则是继能人效应之后市场能够生成的关键。
最后来看庞大的购销员队伍。
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的商品一般是大类农、副、林、牧产品和农村工业品,销售对象是大大小小的批发经销商,不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由于能人效应和市场生成、发展效应的作用,各专业批发市场均产生了一支人数众多、开展深购远销的购销员队伍。这支购销员队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不仅自身开展经营活动,而且吸引着外地和远方来客,他们不仅在本地市场从事交易,而且在外地拓展市场。峨桥的茶商,据称有数万之众。他们不仅收购外地经销商运来的茶叶,而且远赴本省的山区以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产茶区采购,不仅在峨桥从事茶叶交易,而且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分销机构。这些茶商互通信息,联系广泛,影响很大。这支依托本地市场的庞大的购销员队伍,是保证专业批发市场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
能人效应,市场效应,加上庞大的购销员队伍,这"三位一体"正是峨桥茶叶市场和其他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生成、发展和成功的奥秘所在。由此,我们便可以找出前面所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答案。
峨桥之所以能形成茶叶批发市场而不能形成木材批发市场,是因为峨桥原先就有"茶商"酵母,而无"木商"酵母。刘渡之所以能形成木材批发市场而不能形成茶市,是因为先产生了"木商"酵母,而未产生"茶商"酵母。皖南和皖西山区产茶量多质优,但茶农擅长于种茶、制茶,而不善经营,既缺少"茶商"酵母,更没有庞大的购销员队伍。黄山等地可以盖出大面积的茶叶交易场所,但却无法造就像峨桥那样庞大的购销员队伍,尤其是在峨桥茶市形成"增长极核",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之后。
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普遍活跃,一些地方农产品商品率很高,但大多数地方未能形成较大规模市场的原因。这也是一些地方水陆交通相当方便,集市场地设施很不错,但就是形不成商品集散地的原因。这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虽然对建设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十分重视,上下动员,左右串联,修马路,盖场棚,做广告,让税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不懂得"三位一体"的奥秘,所兴办的市场就是活跃不起来,销售商不进场,采购商不入市,市场冷冷清清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想正确指导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必须了解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峨桥茶市的载体分析
峨桥茶市的载体是峨桥镇。峨桥镇的周围散落着许多村庄,在其东北面仅20公里处就是芜湖市。而茶市既不在农村生成,也不在城市生成,却偏偏就在小城镇生成,这其中是否有某种必然性?其实,如果再考察一下其他众多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市场基本上也都是以小城镇为载体的。这是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律。
大中城市有供排水、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条件,作为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其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不仅高于农村,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