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分析:普洱茶撑起一个产业
对普洱茶早有耳闻。去年云南马帮进京,轰动华夏,一饼茶竟拍出160万的天价。普洱茶从此声名大振,省内外投资者趋之若鹜。有企业家放言:云南曾靠一片烟叶打造了一个产业;一片花叶也成就了一个产业。现在他们要用一片茶叶,再为云南撑起一个新产业。
企业家实业报国,可敬可叹。可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看中的是普洱茶的商机。投资者要赚钱,天经地义,我们不说也罢。这里要讨论的,是普洱茶到底能否撑起一个产业?以经济学眼光看,一个产业形成,除了有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产品必须有茶文化稳定的需求。粮食所以成为一个产业,是因为人要吃饭,民以食为天。烟草能成为一个产业,是因为我等烟民爱不释手,陋习难改。普洱茶不同,既非人之必需,且替代产品甚多。
经济学博大精深,千变万化。但九九归一,其基本的套路,永远是供求分析。从供给方面看,普洱茶要撑起一个产业,得首先让生产者赚钱。若是赔本赚吆喝,愿种茶的人肯定不多。普洱茶历史悠久,为何至今却不成气候?其价低利薄,怕是重要原因。据说前几年在云南,一斤鲜叶就几毛钱,茶农无利可图,致使近年茶地锐减,茶业萎缩,便是明证。
是的,要扩大茶叶生产,必须提高茶的价格。可从需求方面看,茶价上涨,需求则会下降。这样矛盾就来了:提价虽可刺激生产,但却会减少市场需求。若产品没有需求,生产再多,也只能库存积压。古往今来,我们还未见有哪种产品滞销,行业却发展很红火的。想当年,的确良布火过,可现在市场上不见踪影;桐油纸伞也火过,如今也销声匿迹。为什么?原因只一个,市场没有了需求。
事情很清楚,普洱茶要撑起一个产业,有一个关键条件,即茶价上涨而需求也升。可这在理论层面,似乎是个悖论。经济学的需求定律,数百年颠扑不破。此定律说,某商品价格上涨,则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则需求上升。既是如此,我们怎可能让茶价上涨而同时让需求也上升呢?这岂不是要颠覆需求定律?
其实,价格上升需求也升的台湾茶例子,现实生活中俯仰即是。下雨天,雨伞的价格上升,需求也升;春运期间火车票价升,需求也升。这些现象,并未违背需求定律。要知道,需求定律是讲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价格变动才会令需求反向变动。说得再明白些,需求定律,是从卖方立场看价格对需求的影响;若是倒转过来从买方立场看,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则是同向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
这个转换重要。可引出的政策含义是,要做大普洱茶产业,应先开发需求,通过放大需求,拉动价格上涨。明白了此点,那么重点就归结到开发需求上。我说过,需求定律成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具体说就是消费者收入不变,偏好不变,产品不变。反之,只要这三个因素变,需求定当改变。开发需求,就是要做好这三篇文章。
且让我分点来说:第一,关于收入。收入改变需求,此点确信无疑。20年前我初到北京,有私车的家庭寥寥无几,尤其如我辈教书先生,买私车无异痴人说梦。可后来随着收入提高,今天师友同事中,不少也成有车一族。再说喝茶。留心观察低收入者,为何大多没有饮茶习惯?答案是收入低,没人肯饿着肚子去品茶。而高收入者不然,龙井铁观音,价格过千却也照饮不误。
第二,关于偏好。偏好改变需求,例子很多。从前在乡下,鳝鱼泥鳅我一概不吃,进城后,听说那是高蛋白,有营养,如今也成了盘中美食。湘菜是更好的例子,10多年前,北京人吃辣者万中无一,而近年湘菜大举北上,气势如虹,几年工夫,湘菜馆星罗棋布,喜欢湘菜的食客也与日俱增。可见,人们的偏好可以引导;而强化偏好,则可扩大需求。
第三,关于产品。产品变化含两方面:一是品牌变;二是功能变。西部某厂生产洗衣机原本滞销多年,几年前,经海尔兼并提升,换品牌后立马热销全国。至于功能变化拉动需求,大家熟悉的当属手机。起初,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可后来照相、上网、录音等功能不断地添加,消费者一路追赶,结果是,手机销量直线上升,生产厂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回头再说普洱茶。开发普洱茶需求,无外是在上面三方面动脑筋。去年马帮进京,声势大造,为的是引导人们的偏好。但要清醒的是,造势只能得手一时,不会成功一世。持续稳定的需求增长,还得靠提高收入、改进产品。据说,普洱茶有降血脂的功能。若此言不虚,则普洱茶生正逢时。问题是,你得尽早拿出权威机构的证明来,不然,消费者怎么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