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张武扬:猴坑问茶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没到皖南猴坑时就曾听说,那儿路难行,从黄山区城区到猴坑要坐40分钟车、乘40分钟船、走40分钟路。然而,我们乘车驶过太平湖上新建的芦溪坑大桥,不到一小时就到了猴坑村的村部。这座大桥把过往与如今连在一起

没到皖南猴坑时就曾听说,那儿路难行,从黄山区城区到猴坑要坐40分钟车、乘40分钟船、走40分钟路。然而,我们乘车驶过太平湖上新建的芦溪坑大桥,不到一小时就到了猴坑村的村部。这座大桥把过往与如今连在一起,删繁就简地提供了一种通衢,车很快就停在刚落成的猴坑茶文化广场。广场居中是一尊巨型猴子雕像,那猴子正在茶树上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似在欢迎我们。

刚过了谷雨,小雨刷洗过宁静的林野山泽,草木荫翳,春光迷人,用手机随意拍几张照片,到处都是彩色的,从空中绚烂到山谷。眼前的高山,跼天蹐地云雾缭绕,山脚的湖面上弥漫着薄薄的水雾,几只小船划过,在温柔的缓慢里荡出无数光泽迷人的涟漪。这儿就是闻名遐迩太平猴魁的主产地,一个远离市声繁喧与嚣杂的地方。太平猴魁在这儿无所不在,青山绿水间,到处都是太平猴魁的广告和宣传招贴画,山下停满远方来的车辆,全国各地的茶商汇聚于此,更有许多客商坐等预订的茶叶,催着提货。话必言茶,茗必猴魁,太平猴魁在这里似乎变成了形而上的东西,颠覆了一切。奔赴这里,似乎都是完成一个约定。

我们换乘猴坑村民的面包车上山,前往猴村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共有12辆面包车往来于村部与猴村的村民组。猴村是猴坑行政村下属的自然村,也是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地之一。春茶采摘期间,村民自发地组织人力昼夜值勤,严防外来人员将不属于本村的干茶带上山,再冒充猴魁出售,从源头上杜绝假猴魁扰乱市场。与"村规民约"配套的措施之一,就是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核心产区。实际上,这段芳草披靡的山道虽不长,仅仅是从海拔130多米,

上升到600多米,但确实路险难行。上车时,我们被安排坐在面包车的左侧座位。车一开,才知这是很人性的规定。上山时,左边是杂花生树的悬崖,右边是蹈虚凌空的深谷,担心乘客恐惧或晕车,才细心地提出这种要求。我们行驶在陌路,类似悬空的担忧仿佛都转为等待某种飘香,但只有风声在耳,山道弯弯,路窄难行,如遇对面来车,必须停车或后退找个稍宽之处才能会车。

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峦之中的猴坑,如同黄山山脉的苍翠林海里的一个折痕,是个仅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农历三月初,村里刚举办过隆重的采茶仪式,在茶王树前烧香礼拜,期望年过200岁的老茶王能给茶事带来好运。那茶王树既不是铁干拔地,也不是铜枝横空,但却坚贞而不俗媚,古雅而不陈腐,历经200年的兴衰枯荣,仍然植根在猴坑的山高林深处,在四周浓稠的绿色茶树环绕中,虽老,却老而弥坚,以美丽的生命原力成就了猴坑人一种共同的渊薮。

翻开安徽茶区地图,人们常常会把目光驻留于猴坑。这儿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凤凰尖风景幽美,白墙黑瓦点缀在浓绿的历史深处,一如诗画。这块净土的年降雨1500多毫升,年均有雾240多天。远眺88平方公里的太平湖,晨光将投射到湖面的茶山倒影蒸腾起来,犹如一个丝绸般柔软纤弱的梦境。这片宏阔的水面既给猴坑脱世的独立感,又把它从高耸绵延成温柔。茶园一般都分布在林木翁郁、翠竹婆娑的高山上,而且多为坡向偏西北的阴山坡,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如此山重水叠、浮碧流翠的生态环境,自然能孕育出上等的名茶。

太平猴魁采摘期较迟,谷雨前后嫩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才开采,这时气温已渐渐升高,由于嫩梢老化得快,采制期仅20天左右。而且至今猴魁仍是手工制作,因此,短时间完成茶叶的采制和加工必须雇请外来工人。这个时候,山村是茶的世界,一切都为茶事让路。于是,这个群山簇拥的小山村住满了天南地北的采茶民工,而整个猴魁产区外来茶客已超过了一万人,都是为赶这个茶季。鲜叶采摘时间,大致是每天上午6时至10时,即晨雾中上山采茶,雾散即收工停采。严格执行"四拣八不要"原则,对采回来的鲜叶进行枝枝选剔,保证鲜叶大小整齐、老嫩一致,成茶匀齐美观。

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分为采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头烘、二烘、三烘、装桶等九道工序,全部为手工操作。整形时,要将经杀青的茶叶,一枝枝理平、理直码放在筛网上,茶叶不能相互折叠、不能弯曲、不能粘靠,用两片筛网将其夹好后,用木滚轻轻滚压,使叶片平伏挺直。那些整齐排列的叶芽,好像在宣纸上作画一般,从青卷凝固在今世凡尘安静的时光里。最有特色的是"烘",茶叶烘到半干,技工要五指张开,轻轻按压,使其平直,芽叶互相贴拢。翻烘一次,芽叶与触面更换一次,就要按压一次,使叶包芽而成扁圆条索。这样逐渐包束,便形成太平猴魁特有的外形。进入生产基地,满眼都是成形的猴魁新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下意识吟出唐诗宋词的句子,都是一簸箩一簸箩嫩嫩的青翠。百年来,这种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在物欲横流的红尘中,这种坚守,既像一个小心翼翼的秘密,也体现了一种理性又节制的态度。每朵茶外形都是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人称"猴魁两头尖,不散不卷边"。仔细打量其叶色,只见叶脉绿中竟然隐隐泛红,当地人称之"红丝线"。这种真实、自我,不为外界所动,不被时间穿越的空间,是最具生命力。它们潜藏着稳健着,一步一个天涯,成为茶界不可代替的风景。

满怀问茶的期待,我们品尝了刚刚焙制出的太平猴魁。清泉冲泡,杯中叶片清影摇曳,轻啜细品,缠绵在舌尖的,是种甘甜的润泽,心底弥漫起物我两忘的闲适与明净。对猴魁虔诚的皈依,是身心之间的呼唤与应答,是寻找与遭遇固属于自己的馨香。人茶相对,被激活的视觉、嗅觉、味觉享受隐密的渴念,清雅的氤氲里,一片片扁长的茶叶,不仅沁润着山高谷深飘逸的茶香,更有源自神农氏以来杯盏相濯的自在与酣畅,元气淋漓的"猴韵"意味在缭绕,仿佛与这个鲜嫩的季节也煮在了一起。

猴坑属于新明乡,而除了新明乡,太平猴魁还产在龙门乡等四个乡村,在这片皖南的深山翠湖边,除了猴坑,在前方山野密林与村庄交合的地方,又将有怎样的景象和生发怎样的茶香呢?在黄山腹地的莽阔深密之中,溪涧如琴,古木如盖,所有茶树都在蓬勃生长,而太平猴魁是茶树中的精灵。茶区的内在气韵仿佛在不经意间四下漫溢出来,不知不觉把人笼罩起来,揽在怀里,用一成不变的山峰、湖水和满山满岭的茶园标记了我们在倏忽时光中丢失的一些东西,而直抵内心。

今年正逢米兰世界博览会,距太平猴魁首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正好100年。而今,太平猴魁又入选米兰世博会赴展,它既是最美的预示,也是最美的代言。远古洪荒,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从此炎黄子孙离不开茶。人与茶之间,也是需要一见钟情的。站在猴坑茶叶公司基地楼层的高处,猴坑漫山的茶园尽收眼底,我所处的这个"点",浓缩了一片茶海。停满了购茶的外来汽车的山下广场,与忙碌的山上生产基地,都呈现出被喧嚣和匆忙遮蔽的那些最真实的部分。猴坑人懂得放弃、懂得拒绝,杯中这猴魁是懂我的,而我也懂了猴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