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第一茶”迎来又一春
中国茶网资讯:2月下旬,休整了一个冬天,茶树上又开始悄悄地冒出了新芽,这预示着沉静了一冬的茶园又将迎来新一年的忙碌。
蒲江,一个海拔高度500~800米,位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过渡地带的小县城,得益于四川盆地大气候做屏障,这里冬季没有严寒,夏季没有酷暑。正是这样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蒲江雀舌。因为茶叶扁平挺直,形状如鸟雀的舌头,故得名"雀舌",为绿茶中的上品,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即名扬四海。蒲江茶树发芽非常早,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开始发芽,这使蒲江雀舌比蒙顶名茶、西湖龙井和碧螺春茶的上市时间提前了十几天,被誉为"早春第一茶"。
2008年10月,蒲江雀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带动了蒲江县茶业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蒲江县鲜茶叶产值超过两亿元,是2008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的133.3%。雀舌鲜叶原料每千克售价平均比保护前增加了10~12元,茶农户均增收1050元。2010年4月,经评估,蒲江雀舌的品牌价值由5.43亿元跃升至7.19亿元。据当地农村发展局统计,蒲江雀舌名优绿茶占全县名优茶产量65%,占茶叶总产量26%,已成为蒲江茶叶的支柱产品和特色品牌。
严格标准确保高品质
蒲江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坦言,正是严格的采摘标准、传承千年的独特工艺,确保了蒲江雀舌的高品质。
挖掘收集整理生产技术标准确保了地理标志产品能够保持千年来的独特品质。蒲江雀舌在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当地质监部门先后制定了茶叶选苗、栽培、修剪、采摘、加工、储存等环节12项标准,收集33项相关标准,完善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茶苗选择、种植间距、茶园管理、农药肥料使用、茶叶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方面得到进一步规范,确保了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
在制定标准的同时,蒲江质监局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字体要求、统一质量技术要求、统一产品介绍、统一加贴专用标志,并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确保了蒲江雀舌的独特品质特色。专用标志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重要识别标志,要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品质,必须严管专用标志。对那些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不符合蒲江雀舌规定和未获得批准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当地质监部门严格跟踪检查,绝不允许在包装上使用蒲江雀舌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对蒲江雀舌实施了有效保护。据介绍,目前,具有蒲江雀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资格的企业已由4家上升到了9家。
名牌战略提升知名度
在成都市、蒲江县质监局的指导下,蒲江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引入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知名产品进行品牌重点培育和争创,使蒲江雀舌品牌企业逐步成长,成为引领茶业发展的生力军。现在,当地已经培育形成了"绿昌茗牌"、"蜀涛牌"等9个蒲江雀舌茶知名品牌。
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要求,蒲江质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使用蒲江雀舌茶叶产品名称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保护办法,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体系、计量体系、标准体系。全县先后有4个茶叶产品和基地通过有机认证,13个茶叶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为了推广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蒲江在充分利用蒲江雀舌专题网站、报刊进行推介外,还重点加大了电视和重要茶叶活动的宣传营销力度。《原产地在成都--蒲江雀舌》和《为什么一斤茶能卖三千元--地理标志保护高端产品》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播出后,蒲江雀舌产品知名度再次得以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助推高端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本身就具有其他产品望其项背的特殊品质。换句话说,地理标志产品都可以被打造成附加值更高的高端产品。正是认识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这一特点,蒲江质监局把引领蒲江茶叶走向产业高端作为创新项目的重点,积极研讨制定高端产品发展计划。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引领蒲江雀舌产业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质监局指导蒲江率先在全国采取茶林混种模式试点,优化茶树生长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着力技术创新,实现名茶流水线加工与规模化生产,推动集约集群化发展,促进蒲江茶产业做强做大,形成了以成佳镇为核心的茶叶集中发展区。同时,他们还引导绿昌茗、嘉竹、了翁、蜀涛等企业利用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等时机,制定长远计划、把眼光瞄准国内外市场高端,打造高端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目前,绿昌茗、嘉竹等企业的茶叶不仅拓展到内蒙古、新疆等地,还远销日本、新加坡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