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茶江湖"潜规则
中国茶网资讯:西湖龙井的明前新茶还没下来,早早就有商家挂出"御牌西湖龙井"--接受预定,限量100斤,3万元一斤的天价牌子。
即使是否物有所值的争议声不断,3月25日,该商家的销售人员告诉《法治周末》,他们已经预订出去一大半了。
"我们从来没有卖过这样贵的茶,说白了这就是炒作。"销售杭州西湖龙井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但是,天价茶商家却称,他们销售的茶确实物有所值。
天价茶到底是物有所值还是炒作经营茶叶多年的李淑琼则向记者坦言:"很多茶的价格是人为炒作上去的。在一个没有规范的市场里,茶的叫价随意性也很强。"
"如今炒作风盛行,炒房、炒金、炒红木……比起炒绿豆、大蒜,炒茶也算是正常啊!"茶道爱好者陈军边倒着沏好的茶,边感叹道。
参差不齐的茶价
清茶比酒香。清明节前采摘的第一拨新茶自然最为珍贵。而这最为珍贵的茶叶,竟然能被冠以3万元一斤的价格,是否有点夸张
3万元一斤的龙井茶是有点夸张,但是明前龙井卖到3000元左右一斤的价格倒是正常,北京马连道茶城的一位经销商说。
而售卖此高价茶的公司自有解释。该茶叶公司董事长祝百昌介绍,他们先请懂茶的内行人到茶农家收购茶叶,知道这个茶叶产自什么区域、什么时间段、茶树的年份,这样就保证了茶叶的基本品质。然后,对茶叶进行精加工。茶农炒制后的茶叶,会用日本引进的红外线设备进行烘干,这样烘干后的茶叶保存时间更长,香味更盛。
"接下来,就是对茶叶进行精挑细选,做到大小颗粒基本一致。从最初收购的每斤3000元的明前茶,8斤里挑一斤,成为顶级龙井;其次,还有从每斤2500元、每斤2000元的里面,进行挑选,它们每斤的价格就在1.5万元至2万元之间。"祝百昌说。
精挑细选之后,龙井茶不再是农副产品,而成了茶商希望打造的奢侈品。对于这一天价茶,杭州西湖茶协表示并不是坏事。
而同样销售西湖龙井茶的两位茶商也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卖过3万元一斤的价格,龙井现在还没有奢侈到这个地步。
至于茶叶价格,杭州西湖区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解释,茶叶的价格是放开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只对茶叶进行等级划分,价格由市场决定。
陈军告诉《法治周末》,龙井茶如果单纯从生产成本计算,最终的售价确实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投入相差较大。但是西湖龙井春茶产量很小,采摘的也就是茶树顶端的新芽。明前茶采摘于天气尚冷时,茶香浓郁。与清明节后天气暖和而生长迅速的龙井有所不同。而明前茶的产量只占总产量约十分之一,有限的产量使得明前茶分外抢手,这也是即使标出高价,明前茶依然受追捧的原因。
然而,记者发现市面上的龙井茶价格依然参差不齐:同是明前西湖龙井,在杭州本地专卖店标价3000元左右一斤;在北京的老字号茶庄卖到5000多元一斤;在淘宝网上则可低至1000元一斤;在北京马连道茶城的龙井专卖店则只售300至700元一斤。
而在马连道,一些商户向记者兜售刚下来的明前茶,另一些商户则告诉记者,现在新茶都还没有下来,即使下来在马连道也很难买到明前茶。面对不一而同的说法,让人不禁产生了困惑。
附加文化值几何
李淑琼告诉《法治周末》,决定一种茶叶是否价格昂贵有三个因素:树种、工艺和保存,其中树种和工艺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茶叶生产,还倾向于传统种植和制作,强调产地、工艺和个性化差异;强调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茶师工艺的细微差别。
某种程度上,茶是一个与文化、生活方式相关的消费产业,陈军评价道,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些人热炒的茶价,你很难用其成本来衡量。
对产地、甚至对树种的追捧,让一些茶成了得不到的珍品。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高岩峭壁上仅存的4株母树大红袍,早已是茶界的经典,被视为稀世之珍。"这样的茶就是出多高的价钱都买不到的。"李淑琼说。
另一些树种不像大红袍这么珍奇,但同样备受重视,如安溪铁观音,讲究的是安溪县出的树种。然而,市面上充斥着声称自己是安溪县树种的铁观音茶,十个里面有九个可以说都是假安溪铁观音。因为大家对原产地茶的追捧,这些品质并不差的假茶,只能借安溪铁观音的名号才能卖个好价,李淑琼向记者解释"茶江湖"的潜规则。
人们对茶味道的苛刻,也引起了"拼配茶"的诞生。拼配茶也是要凭茶师傅通过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将两个茶拼配出来,产生出或者更好看的茶形,或者更浓的茶香,或符合品茶人要求的茶味,李淑琼说。
而在工艺方面,李淑琼解释,首先是包含有工人采摘费,采出的茶并不是每颗都能用,要进行挑选,挑完后要请工艺师傅炒茶,中间有做坏的还要挑出来。而有些老炒茶师傅的工艺了得,直接决定了茶的品质和口感。所谓物以稀为贵,也包含这些越来越少的老工艺师傅们无价的手艺。
炒作盛行的茶叶市场
不过,市场上很多茶价确实是人为炒上去的,原料、工艺虽好,但是成本确实不值几万元。
李淑琼告诉记者,福建之前有个茶种的炒作案例,就是以价格高、专供政府,而大获名气。当这种名牌效应产生后,买家也就接踵而至,甘愿掏钱买这个新茶送人∩以说,这是商业营销上的一个成功案例,但反过来,也是茶叶炒作的冰山一角。
正是由于茶叶没有明确的标价机制,加上说不清道不明的饮茶文化夹杂其中,市场上的茶叶价格确实混乱不清,外行人去买茶全凭别人叫价,"物有所值"在这里难起作用,陈军也承认这样的原因。
有炒作自然就有跟风。李淑琼告诉记者,她曾经一度计划从茶农处收来品质茶,然后统一使用自己设计的专用包装。为此前期宣传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很快发现市面上就有仿制品出现,专利和品牌很难保障。
遭遇同样尴尬的是金骏眉的首创者江元勋,当时他错过了注册商标的最佳时机,而他创新的这种红茶通过宣传获得市场认可后,身价倍增,伴随而至的是市面上跟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金骏眉。江元勋感叹:"原料是桐木关地区的正山小种的芽头,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连这个都做不到,绝对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骏眉。"即使如此,现在谁都可以用的金骏眉商标,现在只能靠消费者自己来辨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