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浙江平阳拓宽茶市新天地

发表于:2024-09-2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0日,中国茶网资讯: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六件事都是"民以食为天"的范畴,唯独茶是饮料。可见,不仅高居庙堂的雅士好茶,在引车卖浆的市井中,茶也是不可或缺的物什。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

中国茶网资讯: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六件事都是"民以食为天"的范畴,唯独茶是饮料。可见,不仅高居庙堂的雅士好茶,在引车卖浆的市井中,茶也是不可或缺的物什。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之于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源远流长。

茶的发现者,据说是神农氏。《神农百草经》等古籍里,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数千年而下,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茶树品种不断被发现和培植,饮茶方法也不断变化,从最初神农氏生吃茶叶,到如今衍化出难以计数的茶叶制作方法和分门别类方式。按采摘的季节分,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按熏花与否的种类分,有素茶和各种花茶;按制作程序中萎凋与否来分,有萎凋茶和不萎凋茶……当前最常用的分类,是以发酵程度来划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三种。绿茶是不发酵茶,半发酵茶有青茶(乌龙茶)、茉莉花茶、冻顶茶、铁观音等,全发酵茶主要是红茶。

未经发酵工艺的绿茶,意在取茶的天然清新鲜嫩,较多地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成分。因此,绿茶适宜采茶树新稍尚未舒展的嫩芽为原料,过了明前的头茬茶芽,之后采制的茶叶都成次一等了。绿茶置放时间不宜过久。隔年绿茶,再好也是昨日黄花,泡出的茶汤,无论在香气、口感、回味上,精彩都迷其大半。肠胃不佳的人,不适宜饮用绿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绿茶中茶多酚等物质高达鲜叶的85%以上,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容易对胃部产生刺激,空腹情况下刺激性更强。

红茶可用已经舒展的茶树新叶制作。茶,只要能一茬一茬地摘,它就能一茬一茬地生。从春茶开始,一直采到秋冬寒露下。要不摘,次年春天茶树才再次冒芽。经过萎凋和发酵工艺后,红茶反而不宜马上饮用,善饮红茶的人,一般会将新茶置放一年半年再拿出来喝。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大大减少,不仅不伤胃,还能保护胃黏膜,对胃溃疡有疗效。发酵后的红茶,性情温厚,更适宜体质禀性柔弱寒凉的女性……

红茶最早源于福建武夷山,后来制作技艺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就是在十九世纪初期前后,从中国引种而生产红茶的。温州与福建毗邻,坊间早有红茶,称为"温红",以平阳、泰顺两地最佳。解放初期,平阳所产的"温红"一度出口苏联,后因外交等原因,出口中止,在计划经济年代,"温红"遂停产。

国有一国之计,家有一家之计。官方和上规模的茶叶生产作坊不做红茶,爱喝茶的老百姓便打起自家的小算盘。该炒绿茶时炒绿茶,该炒红茶时,还是要炒红茶。在平阳民间,红茶其实一直未曾断过,尤其是在茶香遍野的朝阳山上。

农家红茶别样香

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里,声称喝了七碗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乃至"乘此清风欲归去"。虽然仙风道骨呼之欲出,想必还是会被清雅骄傲的黛玉笑为"牛饮"。陆游有家归不得,要借"晴窗细乳戏分茶"来破愁,同样处在家国支离时期的周作人却无奈地说,喝茶是为了片刻悠游,只求在"瓦屋纸窗"之下,"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些都是文人喝的茶。

盛夏的烈日下,田畴中禾苗的叶片碧光闪闪,漫漫远远地直到山边。头戴斗笠、手扛锄头的农民,疏疏落落地散落在其间,垂着头弯着腰,沿着田地一寸一寸地去劳作。被晒得又红又黑的农妇头上披一条湿毛巾当作消暑遮阳,挑着担子甩着手从村头的树荫下走出来,身后多半还跟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沿着田间阡陌走向田头。汗流浃背的农人停下手,帮着妇人歇下担子,从担子一头的水桶里的舀一勺茶,拄着锄头,仰头就是"咕噜咕噜"地一阵猛喝。--他们倘若下笔能书,喝茶又是什么感觉呢?

"还能什么感觉?六月天当日头在田里,不喝茶,会渴死的!"家住朝阳山的钟家老太太年近古稀了,她用手刮了刮额头上的皱纹,像听到最好笑的笑话一样笑起来。钟老太在娘家是小女儿,打会走路开始,就跟在妈妈和姐姐身后去给田里的父兄送茶。

钟老太父辈那年代,朝阳山几乎完全处于农耕时代。农人们循着数千年来前人走过的路子,太阳上山下地,除了中午回家吃饭小憩,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家里照例要给亲人送茶水点心。冬天农人出门时自己带一搪瓷杯的茶,而夏天一天要送两趟茶。夏天天热,茶水凉了好下肚。冬天茶水装在搪瓷杯里,不过片刻就成冰水。钟老太太说:"我父亲胃不好,别说冬天,连夏天都喝不得凉的绿茶。我们家里就经常做红茶。更何况,红茶不娇贵,选料方便,存着也不变味,泡成茶后也比绿茶搁得久长。"

在朝阳山这样的茶叶盛产区,当年还有上缴茶叶到供销社的任务。采了嫩芽制成绿茶上缴后,采茶树上只剩下已经舒展的叶片,农人们就采来制红茶。农家制红茶,既要简便实惠,又要技艺高超。新鲜叶片先晾干;再捻揉,粗的茶叶子用脚,细的茶叶子用手;然后放到布袋子里发酵;最后晾在庭院里至干透后,各家各收了回家。

农人喝茶怕麻烦又不知避忌,有时泡一壶浓茶要喝上两天。春茶和秋冬茶隔夜之后依然香醇,夏茶隔夜就会变酸,农人不爱;制作得好的茶叶,也会相对不容易变酸。捻揉和发酵的程度,是制作红茶的关键。好手艺的人家,就能喝着比别人香甜的茶。农人们聚一起聊天时,端着各自的茶杯,总不免比一比谁家的茶好,相互取笑一番也交流一番,来年大家的茶都更香了。

钟老太太家里有个老葫芦,红茶就装在葫芦里。除了在田头喝茶,冬日农闲时,钟老太太的父亲偶尔犯胃病了,就从葫芦里倒出来一些茶叶,泡一壶酽酽的热茶。茶水下肚,她看到父亲的眉头舒开了。

朝阳山地处平阳西部山区。偏酸性的土壤、充沛的水源、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度……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这一切让茶树自然而然地布满了朝阳山的角角落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村民钟维标、兰爱辉夫妇和黄明政等人,假地利之便,协同村民开创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天韵茶业有限公司。曲曲折折的创业路,十多年下来,朝阳早香茶在茶市上总算闯出了一些名堂。

当地熟悉掌故的老人说,朝阳山上最早种茶的并不多,村民自己喝茶,就采了野茶炒制;后来有了专门的茶园,也有了茶贩子上山收茶青和茶叶;自家有了茶叶公司,茶叶卖得比以前好多了,山上老人妇女采茶的工钱也一年高于一年。去年摘一斤茶青平均工钱大概是70元,今年都涨到120元了。

势头喜人,可茶市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强化内陆地区开发力度,不少资深茶叶生产企业到了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开辟出新的茶叶种植生产基地。相对便宜的劳力,优惠的土地政策……农家出生的钟维标做人做事习惯于稳扎稳打,总要早早地为长远将来顾虑:"内陆出产的茶叶,质量好,价格低,万一我们茶叶销售不好,乡里这么多吃茶叶饭的人怎么办?那些一年到头就靠采茶的老人妇女的日子马上就会变味的。我们这些山里人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总要提前想一步。"他们手头没有雄厚的资金到外省去造茶园,也不能压低茶叶生产成本--茶叶质量不能下降,制茶的工钱不能少,工人都是熟识乡亲。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跑,不停地看,试着把闯出来的路子拓宽。

2009年,钟维标得空又往福建茶市的朋友家里跑。朋友正与一位台湾客人品茶,连忙招呼钟维标一起坐下。金亮的汤色,浓郁的醇香,朋友说,这是上好的金骏眉,要十多万元一斤。

这些年闯荡茶市,钟维标不是没接触过红茶,也深知绿茶再好都赶不上红茶的价,但那时一心只在绿茶上。如今带着求变的心,听到这信息,他心里"咯噔"了一下:红茶,老一代人不也做过的吗?凭着茶市广阔的人脉关系,钟维标很快就了解到红茶的行情和当前红茶流行的口味。回乡后,他向善于制作红茶的老人请教,四处打听红茶炒制的名师……

2010年底,朝阳山上的绿茶行市歇气的空当,山风里又飘起了红茶的醇香。钟维标亲自品尝了新产的红茶后,马不停蹄地送给各地茶市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令人意外的是,评价之高远远超出钟维标的想象。一位来自台湾的老茶人在新昌茶市喝了钟维标的红茶后,特地跑到平阳,竖着大拇指说:"茶里有桂圆和蜜的味道,回味远比一般红茶甘甜。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选的材料、怎么制的茶叶,就很喜欢这茶。"

2011年,平阳县城昆阳镇内的天韵茶业销售点开张了。包装精美的"平阳功夫红茶"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钟维标表示,下一步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转向"平阳功夫红茶"的生产经营,也希望所有平阳茶人,都能和他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抱成一团,真正把平阳的茶事业做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