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欲成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国茶网河南站讯:茶产业是河南省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为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河南省根据自身情况,努力加大茶产品研发力度,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的同时,强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成功实现了传统茶产业的战略转型,中原大省有望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严峻现实促使河南茶产业寻找"突围"之路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目前,全国约有茶农8000万,每年产茶约130万吨,产茶面积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今天的世界茶产业竞争中,中国茶产业集中度不高、高产低利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匮乏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软肋。近年来,一批国外知名茶饮品牌进入中国,在给我国茶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和压力的同时,也催促着各茶产业大省就如何加快转变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式展开思考和行动。
河南是农业大省,茶产业更是其传统、特色产业。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介绍,河南茶叶主产区在信阳,目前可开采茶园120万亩,年产名优茶3.5万吨,南阳市、驻马店市也有少量茶叶生产。近年来,河南省重视茶产业发展,茶园面积和茶产业产值呈迅速发展势头。全省有近百个地级名茶,32个省级名茶,其中信阳毛尖知名度较高。经过几年的发展,茶产业已成为河南省南部山区致富的支柱产业,2010年河南省茶叶总产量4.2万吨,居全国第11位,茶叶总产值为81亿元。
尽管如此,河南省的茶产业在我国各省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却比较尴尬。多年来,河南茶始终处于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的发展困境中,致使河南茶产业的产量和产值一直难以与福建、云南等产茶大省抗衡。
严峻的现实使河南认识到,必须尽快转变茶产业发展方式,在众多产茶大省的包围中实现"突围",才能迎来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的光明未来。
--突破"三低"瓶颈 河南茶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
河南产茶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信阳毛尖也有近百年的美誉。但自信阳毛尖诞生以来,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信阳毛尖只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采摘和生产一季,因为用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叶鲜叶制作的信阳毛尖口味苦涩,所以春尾、夏季和秋季的鲜叶都被茶农放弃了。至多在白露前后有少量的采摘和生产,称为"白露茶"。据统计,仅仅信阳市浉河区每年就大约有1200万公斤夏秋茶被浪费掉。而安溪铁观音每年从春天到秋天,可以采摘5次之多,并且其秋茶的品质更佳。
怎样把信阳的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叶鲜叶利用起来,从而提高河南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茶园的单位产量,增加茶农收入,成为河南省茶产业突破瓶颈急需解决的主要难题。2009年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敏锐发觉到河南茶产业存在的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大胆建议信阳尝试红茶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在信阳市政府引导下,企业和茶农积极响应,信阳的"红茶战略"全面启动。信阳市经过试验发现,把夏秋季茶叶制成红茶,可以除去苦涩味道,提升茶叶品质。加之目前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红茶,占到世界茶叶贸易量的75%以上,而近年来,国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也稳中有升,研制红茶产品将对河南拓展茶产业市场带来广阔前景。
研究市场,认准市场,开拓市场,具有中原特色风味的新派红茶--"信阳红"应运而生,且"绿"且"红",河南传统茶乡信阳只有绿茶没有红茶的单一产业历史由此改写,河南的茶叶生产也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董事长陈世强举例说,以前信阳市只做信阳毛尖一种茶叶产品,茶农主要是在春茶上市的时候才有生意做。从2010年推出"信阳红"后,茶农在其余三季也有生意做,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0亿到60亿元的收益。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信阳市的红茶产业将实现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陈世强说:"如果把信阳市浉河区每年浪费掉的夏秋茶制作成1200万公斤红茶,按平均200元/公斤折算,全区茶叶产值将比现在翻一番还多,不仅能有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还可优化茶叶产品结构。"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河南主要茶产区还将产业链不断延伸,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实用茶机械研发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茶叶深加工程度得以提升,茶色品种日渐多样。目前,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叶深加工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等全产业模式,全省茶产业结构正日趋合理,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加强现代物流建设 打造中原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做好优化产业结构的第一步后,河南省又开始思考解决我国茶叶在流通与销售领域面临的困局:一方面是茶产量快速提升与产能过剩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茶叶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与流通环节不畅通的矛盾,两种矛盾的交织又反过来制约了种植环节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
为摆脱茶叶流通领域的困局,使茶产业向纵深发展,河南省于2010年10月在信阳市开工建设信阳国际茶城。信阳国际茶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占地3000亩,集茶产品生产、交易、茶文化展示为一体,并规划建设全国茶产品期货市场。信阳国际茶城首创性地提出了"茶产业聚集、茶产业升级和茶产业集成"的概念,力求破解世界范围内的茶叶流通与销售困局,从而加快推动茶产业现代物流建设的步伐,最终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目的。
信阳国际茶城项目负责人、河南信阳陆羽茶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军分析说,目前,我国的涉茶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能够整合产业上下游的却不多,绝大部分茶企业专注于做茶叶品质而忽视了产品流通,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无到有地建立流通网络几乎不可能。整个中国的茶产业需要一个公共的、低成本的流通平台。为此,信阳国际茶城定位为全球最大的茶产品集散中心,茶产业研发、推广中心,中国茶文化挖掘、传承、传播中心,茶产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茶文化旅游之都及推广基地。信阳国际茶城不但要做大流通,还要占领终端环节,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流通平台。
以打通流通环节为突破,河南省还力争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原茶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姬霞敏表示,河南地处茶叶产销的枢纽地带,方便了茶叶进出。经过十年的发展,河南茶叶销售市场己初步发挥了南茶北销的中转作用,每年有10万吨以上的茶叶由郑州销往全国,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内蒙等北方省份。河南省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区位优势,为拉动茶叶生产与销售创造了条件,也将成为河南茶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迎接河南茶产业黄金发展期
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表示,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这为河南茶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宝贵机遇,河南茶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姬霞敏表示,在倡导"茶为国饮"的形势下,让中原茶产业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多层化的结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后,河南省将努力打造现代茶经济、茶产业的新高地。
一是加强交流合作。主要表现为:加强茶叶产区与产区、销区与销区、产区与销区的交流学习;加强国内外、省内外茶业高新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其他产业的交流合作;加强茶叶协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共谋中原茶产业发展之策略。
二是开展茶产业专业展会。以茶为媒,开展茶产业专业展会,集中全省优质名茶、实力企业,汇聚省内外各大茶产业茗茶、品牌企业,选择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为展示平台,将其办成弘扬中原茶文化的窗口;办成推动中原茶产业发展、交流、宣传等合作共赢的桥梁。
三是在传统的茶产业分销策略基础上,扩宽渠道,把茶产业与食品药品茶业,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开辟中原茶产业发展新道路,共同推动中原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日前,《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明确提出,河南省政府将投入70亿元资金,在茶叶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品牌推广、科研支持、市场流通、茶文化宣传等方面支持茶产业发展。
亢崇仁说,"十二五"时期,河南的茶产业将迎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发展动力,南茶北移、东茶西移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茶叶消费增长带来的市场推力,实施《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带来的跨越发展新机遇等,这些宝贵的机遇为河南省茶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构成河南省茶产业跨越发展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