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顿稀土超标给了中国茶企什么机会?
中国茶网资讯: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7个省直辖市58家企业生产的58种乌龙茶产品。结果显示,有19种乌龙茶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其中,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顿铁观音袋泡茶产品稀土含量超标60%。
消息传出以后,舆论一片哗然。联合利华虽然对此做出了解释,但在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问题上表现的坦然态度以及在召回问题上缺乏诚意的表现,立即引起了公众的质疑。
联合利华解释称,在8月份当月就已经召回了问题批次的产品并全部销毁。这一表态又引发新的质疑:今年1月份生产的产品,在半年后被检测出来存在污染物超标,联合利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将产品进行召回?再者没有相关的监督和透明的操作,是否有召回都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超标问题,联合利华一方面强调这款产品的原料全部从国内采购,其含量与茶叶的老嫩度和土壤环境密切相关,不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主动添加的情况,尤其是其强调"原料100%从国内采购",颇为刺激人的眼球,言外之意就是说企业自身生产环节没有问题,责任全在国内为其提供原料的供应商或是茶叶的种植方身上,这与三鹿事件中追究的"草与草他妈"的说辞何其相似。这样的解释自然遭到消费者一片指责之声。
另外,联合利华在声明中指出,按照去年开始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新标准,茶叶的稀土限量标准与粮食、蔬菜、水果、花生仁、马铃薯和绿豆等食品一起被取消。将一个尚在征求意见的新标准拿来说事,其不屑和傲慢可见一斑。
这完全不符合企业危机公关的做法,尤其是还是出自一个世界第一大茶企的身上。出了问题,即没有虚心道歉,表现改过自新的态度,而是把责任推脱到毫无承担权利的稀土身上。其实即使问题真出在原料身上,联合利华在采购环节也肩负着检测并保证原料安全的责任。企业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负全责,产品各个链条上的责任都必须负起。
就在联合利华极力推脱的时候,便有媒体报道,立顿在福建安溪的上游茶农透露,茶叶中的稀土实际上主要来自于被当地人称为"激素"的稀土叶面肥,据说这种肥料可以使茶叶采摘期提前、发芽密度增加,百芽增重。打了激素的茶叶叶面也会更加光滑鲜嫩。
2008年,当地企业曾将安溪铁观音产品送检,结果显示70%的铁观音产品稀土元素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消费者可能不知道,稀土元素含量超标意味着什么,据专家介绍,长期饮用含有超标稀土元素的茶叶,不仅会让你胃里暖洋洋,也可能会让你的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受损。可以说,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其实,我们在此只是单纯追究立顿的过错并没有多少意义,目的仍是以旁人为鉴,为中国茶企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此次,立顿遭遇信任危机,只因立顿树大招风,成了大家的靶子。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已成为仅次于双可乐,为全球第三大非酒精饮料企业。
2008年的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曾经有报道称,全国7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也抵不上立顿一家。自1992年,立顿进入中国以后就一直占据着60%的国内袋泡茶市场份额。
可以这么说,立顿一直压着国内的茶企,作为茶叶的故乡的中国,这当然是很憋气的事情,所以这次事件国内茶企不能不闻不问,这或许就是国内茶企的一个机会,只要把握住时机,趁机采取一些运作,不说打个翻身仗,至少也应当有所作为,这种机会毕竟不是时时有。当然,国内茶企也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说立顿遇到的问题,国内茶企未必就能够避免,切莫以为城门之火并没有烧及自身就可以高枕无忧,或者只是隔岸看别人的笑话。
市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企业遭遇行业的问题的时候,其它企业未必能够全身而退。企业莫要以为这是潜规则,或可以枕在潜规则上就可以睡上安稳觉。
有鉴于此,国内茶企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首先得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以免日后也被别人揪出来说事。另一方面,国内茶业仍然问题重生,比如如今在世界上,各国都纷纷仿效欧盟提高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将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大幅提高,而国内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检测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算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就只有50多种,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所以说中国茶企首要做的还是要提升自身茶叶的品质,将自己的门槛提高,扎好自己的篱笆,别让人有抓到自己短处的机会。
在这个基础上,立顿这次遭殃就是中国茶企蓄势待发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方面抓紧提升自身的素养,及时调整纠正行业当中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及政府也应推动行业标杆,朝着优质品牌的方向努力前行。倘若只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那么立顿所遇到的问题,没准也会降临到中国茶企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