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转变增长方式 促进茶产业发展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2005年以来,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激增。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茶叶增长速度

  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2005年以来,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激增。

  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茶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茶叶消费有效需求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茶叶的"卖难"现象。尽管我国名优茶产量已经占到了我国茶叶总产量的40%,但仍然有60%的中低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出口极为艰难,时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刁难",茶叶的出口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内销市场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明显下降。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茶叶的"卖难"现象更加剧烈。

  这种"卖难"现象的直接受害者是茶农。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是去年云南省大部分茶农基本"绝收"。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加大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促进普洱茶市场消费,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宣传过程中过分炒作,突出"收藏价值",导致过度的"普洱茶热",许多企业不管是否具备生产能力均一哄而上加工普洱茶,产业失控无序发展,最终导致2008年全国普洱茶销售趋缓,大部分生产企业不得不停止收购、加工茶叶,茶农收入跌入低谷,大部分茶农基本"绝收"。

  由于茶叶"卖难",导致全国茶园总体存在管理粗放、良种化水平低、良种推广速度缓慢的问题。我国茶园单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靠茶园面积的扩张来实现。我国茶园单产低,但并不代表我国茶园产能低--由于"卖难",每年有大量夏秋茶未采摘。另外,由于茶叶"卖难",茶农在茶园投入上的积极性有限,这与国家提出的集约化生产尚有差距。

  茶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产业,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始终是一种常规思路:茶叶种植第一、生产加工第二、以茶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业排在了最后。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开始重视产品市场的推广,但还是仅限于向消费者推广一种产品,推广一种"热饮慢啜"的品饮方式,而这种几千年的品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茶叶人均消费增长极其缓慢,"热饮慢啜"的市场空间已经很有限。

  茶叶行业必须从市场出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将茶叶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做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茶叶"卖难"的问题,确保茶农持续增收,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必由之路。

  茶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初级农副产品,更要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中低档茶叶的根本出路。我们对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利用还远远不够,中国茶叶转化为工业化产品才刚刚起步。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运用到食品、化妆品、日化、医药等领域,让更多的消费者去感受茶的魅力,是茶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茶产业,服务业在产业链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服务业在产业链条中的比例,是衡量产业链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消费需求等指标,是促进茶叶产业良性增长的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茶馆业、茶文化教育培训、茶餐饮业、茶礼仪服务等也开始出现,但总体规模偏小,产值不大。据统计,全国虽然有大大小小的茶馆五六万家,但年销售额仅有几十个亿。刚刚起步的茶文化教育培训、茶餐饮业、茶礼仪服务等,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还有待消费者进一步认知。处于终端消费的服务业,对于宣传茶文化、促进茶产品的消费,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茶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所占的比例,促进茶产业良性增长。

0